【摘 要】統計數據的質量既要從專業技術層面進行評估,更要從統計流程的各個環節加強控制。為此,國內一些學者開始借鑒質量管理學理論及國際質量管理標準,對我國統計數據質量控制體系的構建展開了積極的探索,這也是未來統計體制改革的方向之一。
【關鍵詞】統計;流程;質量控制;體系
統計數據質量控制要貫穿于統計工作的全過程,統計數據的質量是統計過程化控制的結果,因而影響數據質量的因素存在于各個階段。當前對我國統計數據質量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同時統計部門也從統計方法改進等多個環節開展了以提高數據質量為中心的統計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當前提高我國統計數據質量依然任重道遠,本文系統地提出各階段的質量控制標準與數據質量控制技術,以確保統計數據的可靠性。
一、統計數據質量控制標準
一般來說,要保證和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就必須在開始階段嚴格控制能影響統計數據質量的各個因素,同時,在實施統計工作的過程中對各個階段實施質量控制,數據嚴格把關,最終才能形成涵蓋整個統計流程的質量控制體系。當前由于質量控制標準不能完全在統計各階段實行,因此需要構建適用于各個流程的質量控制標準,以更好地指導統計工作。(1)從統計設計階段來看,這一階段的主要設計內容包括:統計指標及指標體系設計;報表設計;統計方案設計;統計方法設計;統計工作組織與協調設計等。這是統計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統計質量控制的首要環節,這一階段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后面三個階段質量控制的效果,因此,在數據質量控制標準制定時,應充分考慮合理性和可行性。(2)從統計調查階段來看,這是統計工作的主體部分,這一階段數據質量控制標準為:調查數據的可靠性;調查項目與調查范圍的合理性;統計數據搜集的人員配備情況及搜集數據人員的職責明確、分工合理;數據搜集工作嚴格按照統計調查方案組織實施;調查數據填報的及時性;調查成本的經濟性;被調查者信息的保密性等。(3)從數據整理階段來看,這一階段質量監控就是保證數據真實有效,在加工整理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出現數據遺漏,根不能人為修改數據以滿足自身利益需要的情況。(4)從數據發布階段來看,這是統計工作的結尾,為了規范統計數據發布方式,避免統計數據失真以及無序發布、使用統計數據資料造成的不良影響,應加強對統計發布階段的數據質量控制。
二、統計數據質量控制體系
(1)統計設計階段的質量控制。統計設計階段的質量控制必須適應宏觀決策要求,加強統計指標及其指標體系的設計,及時調整統計調查計劃與實施方案。其質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在設計統計指標、指標體系及其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要堅持合理性的原則。要根據統計目標出發,明確統計對象的特點和范圍后,確立統計指標,建立完善的統計指標體系。制定的指標要符合統計制度的規定,范圍要全面,分組要準確,編碼規則要科學,指標涵義的解釋和計算方法要精確。二是設計完善的統計調查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各項事業能夠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統計工作更是如此,在具體統計工作開始之前,要明確統計人員的工作職責,按照規范流程統一工作,完善編輯規則。如果涉及到抽樣調查還要準備估計方差的計算方法。三是重視基層統計設計工作,服務于地方政府經濟管理需要。四是強化統計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計算機和網絡的功能,保證統計設計實效性,提高工作效率。(2)統計調查階段的質量控制。一是提高統計人員業務素質。加大調查員的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調查員的調查素質,包括調查技巧、隨機性原則的把握等,從而使調查員能夠準確系統地理解掌握調查方案、調查內容、統計指標的口徑范圍、計算方法和時期時點等,能夠用被調查者容易理解并正確回答、填報的邏輯去進行調查工作。二是在調查過程中,針對統計設計階段的調查方案、指標體系、問卷等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意見。一旦發現統計指標口徑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資料,及時向上反饋,征得同意后,進行調整、補充。加強事后對采集得到數據或基層上報資料進行質量審核和重點抽查。這是統計調查階段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其原因在于降低統計調查風險,防止通過調查所取得的數據與調查設計的預期存在較大偏差。(3)數據整理階段的質量控制。一是重視數據錄入階段的審核工作,在數據錄入工作中應避免由數據采集者直接錄入的方式,同時,為減少數據出現差錯幾率,可以采取邊錄邊審以及時發現問題。數據錄入的質量控制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程序代碼加以控制,如指標的邏輯關系控制、二次錄入復核以及交叉復錄比較等方式。對采取網上直報系統的,要加強審核公式的設置。二是對敏感指標的數據填報要進行重點檢查,如使用歷史數據進行趨勢比較,觀察其波動幅度,識別調控異常值。一旦發現數據有異?;蛘吲c實際情況不符,應進行核實,避免錯誤數據進入匯總處理階段。三是加強對匯總數據的質量控制。制訂全面的匯總計劃、匯總方法、審核方法,明確主要指標匯總、分析性匯總、整理性匯總的計劃和分工。在數據上報過程還應加強對數據文件的內容、文件名及其命名規則的一致性檢查,以消除編輯誤差。四是加強對匯總數據的大數審核。各級統計部門可靈活運用探索性數據分析法、動態趨勢法、比例趨勢評估法、結構對比評估法、指標變動趨勢經驗對比法等多種方法對匯總數據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通過核查數據總量指標、相對指標、結構指標、平均指標等是否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相符,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性。(4)數據發布階段的質量控制。這一環節的重點就是加強數據質量評估和檢查,防止有問題的數據流入市場。這一環節的質量控制措施主要有:一是在統計數據發布之前,應由專人對數據質量從頭至尾進行一次全面的審計稽核,確保發布數據的可靠性。特別是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敏感數據在發布時應盡可能做到如實說明統計數據的來源、調查方法,提供統計數據的文字說明和統計數據的交叉檢驗,堅持尊重客觀實際,真實地反映當前經濟運行情況。在此基礎上,出具數據質量評估報告,并和統計數據同時公布,接受社會監督。二是重視抽樣調查數據和非全面調查數據的發布方式,不能輕易地將其等同于全面調查予以發布,以免以偏蓋全。特別是對一些代表平均水平的統計數據要注意其容易掩蓋的差異。三是借鑒國際統計數據發布標準的基礎上,加快構建一套適合我國政府統計特點的統計數據發布標準化體系,在發布統計數據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性質的統計資料,使用不同的導語,并且盡可能做到結論清楚、語言易被讀者接受,盡可能使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術語。切實避免不同部門發布的同一類型的統計數據間相互矛盾、沖突等。同時,建立健全公眾統計數據使用效果的反饋機制,充分吸納和考慮用戶的意見,并及時反饋到統計設計階段,以進一步加強統計設計質量。(5)統計數據質量成本控制。統計數據質量成本應當包括發生在整個統計數據生產工作中的統計數據質量保證成本和質量控制成本,以及發生在統計數據生產過程中和統計數據信息發布后的內部及外部質量損失成本。首先,要充分根據一定的統計調查工作規模,預測統計質量成本,特別是投入成本給出一個能夠承受的最高上限值。此時就必須以質量成本的控制為優先考慮,也即需要在質量投入成本一定的情況下來對比不同抽樣設計時的效率,選擇質量投入成本一定時質量水平最大的設計方案,然后根據在統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均可搜集相關的成本信息和質量信息來建立模型。當質量總成本曲線最底點所對應的質量水平沒有達到事先設計的質量水平時,此事就應該增加質量投入工作來提升數據質量水平;當現有的質量工作使得統計數據質量水平超過質量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所對應的質量水平,說明現有的質量工作過度,為了減少總質量成本,在保證達到預定統計數據質量水平前提下,可以適當的減少質量工作,從而降低工作成本。
參考文獻
[1]楊帆.《統計調查過程中對數據質量控制的研究》.新財經·上半月.
2011(11)
[2]王艷紅.《統計工作中如何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有關問題淺談》.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