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資產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改革步伐的加快,國有資產在管理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刻不容緩。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論下,分析了國有資產在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國有資產管理;委托代理;精細化;約束機制
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企業國有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進行管理,主要目標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有資產實行“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單位占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使用”的管理體制;委托代理指一個或多個行為主體指定、雇傭另一些行為主體為其服務,同時授予后者一定的決策權利,并根據后者提供服務的能力對其支付相應的報酬。授權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權者就是代理人,代理成本包括三項內容,即委托人的監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證金支出和企業的剩余損失。
一、委托代理問題
(1)資產流失的原因分析。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委托代理理論中,委托人與代理人的所追求目標是不一樣的。委托人為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所追求的目標首先是保值,在此基礎之上是增值,實現國有資產價值更大化:而代理人卻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追求的目標是高報酬、舒適的工作條件以及優越的地位。即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必然導致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利益相沖突。在委托代理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會出現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導致代理人的行為損害委托人的利益,這就是委托代理問題,即委托人不能對代理人實現監管和約束,導致委托人利益受損害的現象。因此,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市場經濟并未完全建立,一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處于探索之中,政策法規不完善、管理辦法不健全,一些企業經營者利用企業改制的時機,利用自身對企業控制地位和擁有的信息的優勢,通過各種隱蔽方式侵占或者出賣國有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給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害。(2)代理人主權行為的分析。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委托代理理論中,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等的。在有效的代理制度信息對等情況下,委托人可以隨時對代理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并且可以根據觀測到的行為及考核結果對其實行獎懲。而在非對等的情況下,委托人不能充分地觀測代理人的行為,不能隨時了解代理人的思想,只能通過企業一些外在直觀數據,如企業收入、支出、現金流量等,來推測代理人行為結果,這樣,代理人變相的就成為國有資產處置的主人。他們可能利用自身信息優勢,不合理地抬高人力資本價值來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同時,由于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主體和行為主體信息不對等,代理人不會主動、自愿地按照委托人的目標去行動,再加上委托人無法對代理人日常管理過程實施有效監督,經營者就有可能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置委托人利益于不顧,將國有資產變為私有財產。(3)代理人共謀行為分析。當前在國有資產的管理中,產權交易的法規和政策還不夠健全,代理人可能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優勢利用政策漏洞,結成謀取額外利益的共同體。在產權交易過程中,由于產權市場政策不完善、操作不規范、監管不到位,代理人的利益共謀者充分利用國有資產的實際處置權,把一些本該向委托人反饋的真實信息篡改、扭曲,增大委托代理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度,從而增大代理人的利益。這樣,在信息不準確和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國有資產代理人以犧牲委托人的利益為代價來增加自己的占有額。
二、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在企業體制改革過程中,少數企業管理者鉆政策和法律漏洞,利用掌握的控制權和信息優勢地位,隱匿資產或虛列債務,人為地增加企業沒有發生的債務,大量提高企業債務額度,變相地造成企業凈資產降低或者資不抵債,從而低價收購國有資產。(2)在企業改制之前虛列費用、增加成本,私分國有資產:或將應入賬的收入搞外循環,隱匿賬外款不進入企業資產評估范圍,減少企業凈資產,導致企業改制時凈資產所剩無幾,甚至為負值。(3)在企業改制中,部分企業管理層串通中介機構,在資產評估過程中弄虛作假,違規操作,未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資產評估或低評、漏評資產,評估結果不能真實反映資產的價值,少評甚至不評應列入改制企業評估范圍的資產,造成企業凈資產不實,使企業經營管理者以低價買斷國有企業資產的行為合法。(4)產權交易過程中,由于公開性和透明度都比較低,因此容易產生暗箱操作行為和場外交易現象。在不規范的場外交易中,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十分嚴重:一是企業資產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披露不充分,不能將信息在可能的最大范圍內發布,從而失去最佳時機和最佳合作伙伴;二是對企業外部需求及當前行情缺乏了解,在小范圍內進行交易,買方千方百計地壓低價格,資產代理方急于脫手只好被動接受。(5)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市場不成熟。資產要實現轉讓,按規定要進入產權市場交易市場,然而,我國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市場不成熟,產權交易機構各自為政,國土和房產交易所互不聯動,信息不能共享,形不成市場網絡,不能給企業資產重組并購提供理想的服務,導致企業資產重組、交易行為過分行政化。
三、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的思考
(1)加強國有資產精細化管理。在國有資產委托代理理論中,要從委托人和代理人兩個方面分別對國有資產產權轉讓行為進行精細化管理和有效監督。在國有資產委托監管層面,要通過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出資人的權利,做好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監管工作,認真落實出資人監管責任;在企業代理人層面,國有企業集團管理層對所出資企業的改制工作和產權轉讓承擔全面責任,改制過程中負責改制工作的領導是直接責任人,確定監管對象,從而為企業改制和國有資產的安全從體制上提供保障。(2)落實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充分落實國有產權轉讓實行進場交易,從源頭上保證資產的真實完整。進場交易將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完全實現市場化,在交易中通過各個參與者的監督,促使資產定價規范,使產權轉讓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并將這一原則貫穿于從進場開始到交易完成等一系列操作過程。這樣既可以保證國有產權的有序流轉,有效解決資產流失的問題,又能依法保護交易雙方合法權益。(3)推行企業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制度。國有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推進資產管理走向科學化。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委托代理鏈中,“所有者缺位”現象始終存在。因此,必須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建立一套國有資產存量和流量的總賬,以便委托人及時、客觀、全面地了解國有資產投入及產出的數量、效益、結構等情況,從而實現對企業資產收益分配和產權變動等資產經營活動的規范管理。(4)完善企業國有資產經營約束機制。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的約束機制,是促進國有資產管理走向規范化、合法化的重要途徑。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委托代理鏈中,可以從三方面對國有資產經營者實施有形約束。一是中介組織的約束,通過規范中介組織的資產評估、認定、審計和監督,引導國有資產經營者學會規范經營;二是金融機構的約束,通過金融機構對企業投資的控制和調整,促進國有資產經營者能夠規范經營;三是法律的約束,通過法制建設和落實執法,迫使國有資產經營者必須規范經營。(5)建立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激勵機制。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委托代理鏈中,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不是利益的共同體,而且信息不對稱,委托人無法強迫代理人依照“強制合同”實現委托人期望,而應該是選擇滿足代理人參與約束和激勵兼容的“激勵相容”合同才能實現自身的最大化期望效用。也就是說,委托人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利益進行有效結合,充分利用公司經營目標完成情況為依據,給予代理人員相應獎勵,以激勵代理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為,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能夠通過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為來實現,從而實現激勵相容。
參考文獻
[1]劉洋.《委托代理理論視角下國有資產管理分析》.經濟視角(B版).
2005(4)
[2]王敏.《委托代理視角下看國有資產流失》.時代金融.2012(3)
[3]吳新博.《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委托—代理關系的主要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