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重創了世界經濟。在這場矛頭直指公允價值的風波中,我國經濟受到的沖擊遠小于預期,由此引發出學界與實務界對我國金融工具應用公允價值現存不足的思考,包括加劇賬面價值波動、為企業操控利潤提供途徑等問題。為此本文提出應有效規范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基礎、豐富金融工具種類、提高會計人員基本素質等建設性建議,以期為完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應用環境提供文獻支持。
【關鍵詞】公允價值;金融工具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迅速崛起,金融工具種類的日益繁多,原會計準則中簡單描述“有價證券應按取得成本記錄賬面價值”的金融工具計量規定已無法滿足市場交易的需要。因此,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重新引回,要求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部分金融工具后續仍然使用該計量屬性,改善了金融工具計量方面的不足。
一、我國金融工具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存在的問題
公允價值的引入,很好的解決了歷史成本與當前市場偏離的不足,提高金融工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使其表內價值能夠反映因市場報價波動引發的利得、損失,從而更真實公允地反映出該項金融工具的當前價值,利于企業有效管理和控制資產。但是我國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中的應用現狀并不如意,引發高度爭議。(1)公允價值計量下,金融工具賬面價值波動性加劇。隨著經濟交易日益復雜,公允價值易受多種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因此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的金融工具在經濟狀況不緊氣時表內價值嚴重縮水,導致持有風險升高,管理成本加大。此外,國際金融危機造成我國部分金融資產大跳水,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減少企業表內資產。(2)公允價值計量使得金融工具成為企業操控利潤的“法寶”。由于不同種類的金融工具在持有期及出售處置時的會計核算方法不同,但最終售出時公允價值與原始成本的差額終將反映進利潤表,因此導致金融工具在處置時易被用來調控收益。其中,擁有流動性較強的金融工具的企業會選擇最有利的時點出售持有的金融工具,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典型代表:該金融資產在持有期內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不影響持有期收益,處置時這部分變動額將轉入當期損益。由此,企業可通過選擇出售時點釋放出儲蓄在資本公積中的收益,調整當期利潤。此外,金融工具持有期至處置期內所取的價格可能存在“不公允”的現象,如相關聯企業之間串通約定不合理的交易價格等,由此誤導投資者根據報表數據做出錯誤的投資判斷。
二、我國金融工具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尚存問題的原因分析
(1)金融產品種類匱乏,確定公允價值的市場環境不佳。近年來,我國金融行業發展增速較快,推向市場交易的金融產品種類日益豐富。然而與國外的金融產品相比,我國金融工具品種非常匱乏。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場內、場外交易品種較為豐富,金融工具交易市場較為活躍,總體發展成熟,市場上提供的報價可信度較高,規避金融工具具有的潛在風險。然而我國目前場內的金融產品缺乏,場外種類尚不豐富,金融工具的監管體系尚不完善,尚不能保證金融工具確定公允價值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2)會計準則不完善,加大公允價值確認難度。雖然準則中已對公允價值如何計量明確進行規定,然而還不能滿足公允價值應用的現狀。目前我國對金融工具的計量模式是混合型,多種計量形式并存的模式增加了企業財務報表數據的復雜性,賬面價值不能直接反應金融工具受公允價值波動的影響,增加了企業和投資者對金融工具賬面價值理解的難度。只有采用全面公允價值模式才能徹底解決復雜性,因此簡化金融工具準則需要長期的努力。(3)會計人員執業水平不高,未對金融工具應用公允價值提供人力基礎。比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較低,會計人才還較為缺乏。引入公允價值后,金融工具的計量相比早前的歷史成本復雜許多,對會計人員的專業執業水平與職業判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其專業知識與能力達到一定高度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執行,加大了實務應用公允價值的難度。
三、對策與建議
(1)完善我國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已在我國實行了5
年,我國應當就其應用過程中尚未規范到的地方加以明文規定,改善和完善我國會計準則的內容,密切跟蹤國際社會研究動態,強化公允價值的實踐分析與理論研究,結合金融工具特征,合理推進全體金融工具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2)豐富金融產品種類,發展金融工具市場。我國金融產品種類尚不豐富,當前金融市場發展程度還不是很高,因此有必要鼓勵我國的金融機構積極研發多種類的金融產品,跟隨經濟全球化的腳步,打破我國金融市場的封閉性,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同時吸取教訓,趨利避害式地大力發展我國金融產業。
參考文獻
[1]Barth,1994,Fair c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
[2]常勛.《公允價值計量研究》.財會月刊.2004(6):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