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用5大目標層及24個指標構建了湖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體系,并利用湖北省1992年~2011年的年度經濟數據采用熵值法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民生改善與注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對促進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社會總需求以及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的貢獻度不大。最后本文分析了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并給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湖北??;經濟發展方式;評價體系
一、引言
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指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推動“三化”協調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言更科學、更符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然而,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對現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內容、理論及現狀進行系統研究。因此正確評估經濟發展方式可以使得決策者掌握經濟發展方式所處的階段、明確轉變發展的動力和阻力,確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從而構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指標體系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性工作。本文擬從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出發,通過構建經濟發展方式的指標體系,采用綜合評價法與客觀賦權的熵值法對湖北省2002~2011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評估,以期為相關部門明確當前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所處的階段,從而為今后經濟發展制定合適的政策提供參考。
二、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指標體系構建
綜合評價法。借鑒楊晶晶(2010)構建的經濟發展轉變方式的指標體系基礎上,并結合湖北省的實際,最終確立了影響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24個指標,分別用來表示社會總需求、產業結構、科技進步、資源環境和民生等五個目標層反映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和特點。這五個目標層如下:(1)社會總需求。主要包括如下指標:一是最終消費率,選取年度湖北省的最終消費占支出法湖北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二是資本形成率,選取湖北省年度資本形成總額占支出法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反應資本形成率的大?。蝗莾舫隹诼剩捎煤笔∧甓蓉浳锱c服務出口與支出法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反映凈出口率的大小。(2)產業結構指標。采用湖北省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湖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來反應湖北省產業結構狀況。(3)科技進步指標。采用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比重、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每萬人發明專利授權數、技術市場成交額反應湖北省科技進步水平。(4)環境資源指標。采用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資源消耗、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湖北省資源環境指標的綜合反映。(5)民生改善指標。采用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地區總產值比重、萬人高等教育學校在校人數、學齡兒童入學率、萬人擁有醫生數、萬人擁有病床數、城鎮登記萬人擁有病床數失業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占總人口比重、城鄉人均收入比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三、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及處理。由于從1992年開始我國正式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因此,為了系統分析湖北省經濟發展轉變方式的趨勢,我們選取2002~2011年的年度數據作為分析對象。湖北省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數據來源于2002~2011年的《湖北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根據相應指標的計算公式和熵值法的計算步驟,得到如下評價分析表。
2.評價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指標權重雖然大小不同,然而卻突出了民生改善和資源環境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突出重要的地位。這說明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是符合我國政府提出的加快推進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成果全民共享這一根本性目標的。
表1 湖北省經濟展方式轉變的評價體系及權重
通過建立湖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的評價體系并采用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體系的權重,最終計算得到了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綜合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綜合評價
結合表2和圖1分階段看,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綜合評價得分出現了幾個拐點。第一個拐點是在1997年。由于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湖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從圖1上可以看出,這主要是受到資源環境這一目標層下滑而帶動整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綜合得分出現拐點。這是與當時中國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并波及到湖北導致整個經濟不景氣,因此影響了關系民生方面資源的投入導致民生改善指標出現顯著下降。同時,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經濟出現下滑的趨勢,也逼迫政府片面采取追求經濟增長指標而不顧及環境及民生等其他因素的制約導致這一時期的綜合評價得分下降。從表1還可以看出,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綜合評價得分的另外一個拐點出現在2003年。這一年由于受到“非典”的影響,湖北省經濟出現下滑趨勢,與1997年類似,政府為了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以資源環境為代價來保持經濟免受“非典”因素的沖擊。這也可以從圖1中資源環境綜合得分可以看到在2003年資源環境指標層綜合評價得分同樣出現了拐點。
總體上看,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綜合評價得分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顯示了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2005年以后,由于政府加大了對于民生領域的投資和建設,使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水平不斷提高。分層次來看,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特點是注重民生改善與資源環境的保護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三個層次對于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的貢獻度依次最大,但是相對而言,社會總需求以及科技進步對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的貢獻度不大。其中科技進步對于湖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貢獻最小,這與湖北省作為科教大省的地位并不符合。究其原因,這與湖北省作為內陸省份的體制與機制有直接聯系。湖北作為老工業基地,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思想有其存在的土壤。特別是國有企業內部工資分配處于不透明狀態,與勞動力市場工資價位脫節,導致大量優秀人才外流,高素質人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缺乏競爭力,必然導致科技進步對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度較低。另外,相對而言,我國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而湖北省的只是產權保護體系相對落后,因此,雖然湖北省到目前為止已經建立了8家國家級技轉移示范結構,但是技術市場交易中一般處于“技術輸出型”一方,而將技術在本省消化吸收不足30%。
圖1 湖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評價趨勢圖
圖2 湖北省消費率、資本形成率、凈出口率與全國相應指標對比圖
另外,社會總需求也是制約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瓶頸。從圖2可以看出,2009年以來,湖北省消費占GDP的比重以及凈出口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資本形成率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當前湖北省經濟拉動主要還是依賴于投資驅動,而消費與凈出口率相對而言水平較低,因此影響了社會總需求指標層的綜合評價得分。從圖2還可以發現,湖北省城鄉消費水平的比率一直低于全國水平,說明湖北省的城鄉差距以及收入分配水平相對滯后制約了湖北省農村居民消費并影響到了湖北省整體消費率不足。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建立了五個目標層以及24個指標構建了湖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體系,通過對湖北省1992年~2011年的經濟數據進行實證發現,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綜合評價得分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顯示湖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民生改善與注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對促進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社會總需求與科技進步這兩個目標層對于湖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貢獻度較弱。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加快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從根本上肅清平均主義“大鍋飯”的舊觀念,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并切實提高科技工作者勞動報酬,從根本上解決湖北省留不住優秀人才的不利局面;(2)建立完善的養老以及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打破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提高居民消費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根本性轉變。(3)在充分利用國家政策與資源的前提下載制定經濟政策時要科學統籌城鄉發展并注重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晶晶.河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
[2]湖北技術市場交易活躍 武漢吸納技術能力全國第二[N].湖北日報.20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