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價值論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是當前我們國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理論依據,并指明了社會管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在社會治理中切實踐行這一思想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創新;人民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把社會管理理論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范疇進行深入的思考而得出的科學的結論。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已經成為我國政治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成為我黨執政的新課題。因此,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是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管理是一切政治權利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勢必帶來新的社會問題,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對于分析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面臨的新的沖擊和挑戰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關鍵是政府職能的轉變。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其次,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社會管理主體結構。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在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路徑:一是建立綜合管理部門,整合各種社會管理資源。二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三是深入研究“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管理服務模式。最后,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動員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社會管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民間組織大量涌現,在中國逐漸興起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必然對經濟、政治、社會領域產生日益深刻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包括社團、行業組織等在內的各類社會組織,調動和發揮它們開展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指明了社會管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管理活動的性質歸根結底取決于國家本質。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社會管理必須體現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本質。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改革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社會管理也必須不斷改進和完善。當前社會管理的目標定位必須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盡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還存在不少“資本主義因素”,作為社會管理者仍然需要認清發展和建設過程中的社會主義方向。主要包括:一是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應與私有化和單一的公有制劃清界限,強調的是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的。二是調節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防止社會兩極分化。這就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三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根本保證,社會管理活動必須始終圍繞這個奮斗目標而進行。
三、踐行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最高原則,這一原則也是與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緊密相聯的,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理念的核心。當前我國的政府社會管理活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堅持一切社會管理活動以人民為目的、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要積極推進公民教育,培養公民意識。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管理的主人,具有對社會進行管理的天然權利。人民群眾要參與社會管理,必須具備必要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首次出現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于切實推進我國的公民教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意義。故政府應當積極推進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社會公德和法制精神,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法治意識。其次,擴大公眾參與,推動社會自我規制建設。一個具有良好秩序的社會不僅僅要有自上而下的政治性創設,更需要構建一種自下而上的溝通渠道。有效的社會管理,從根本上說就是公民的自我管理,讓公民的力量去化解社會矛盾的復雜性。加強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需要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社會管理活動。同時,政府應積極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再次,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馬克思認為,無論是對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來說,還是對整個社會生活的組織和社會發展來說,社會保障都是必需的。并認為社會主義應該也能夠為社會提供充分的社會保障。我國目前大多數勞動者處于社會保障體系之外,要改變這種現狀,首要的問題還在于轉變思路,合理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把社會保障和企業分開,使社會保障真正成為“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