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的迅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樣也沖擊著政府的傳統管理方式,面對網絡這一新的輿論監督方式,政府的許多行為借助網絡的傳播,更快更直接的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政府由以前的主動地位越來越處于被動地位,網絡輿論監督已對政府的行為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輿論監督;政府行為;影響
一、網絡輿論監督的內涵與特點
所謂網絡輿論監督是指公民針對政府權力運行中的各種行為,依據憲法和法律通過互聯網展開的評議,檢查和督促,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的大規模運用而興起的一種新型監督方式。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網絡輿論監督以互聯網為基礎,公民擁有自己的話語權。第二,表達內容的自由性與快速性。第三,網絡監督主體的匿名性與虛擬性。第四,交流方式的平等性與多元性。第五,傳達信息的情緒性與復雜性。
二、網絡輿論監督對政府行為產生的積極影響
(1)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的滋生。權力的運行必須接受監督的,沒有有效地監督必然產生腐敗。我國現在仍處于“行政主導”的時代,以行政機關為主導的公共權力必然極易產生異化和腐敗。網絡輿論監督以其透明性、連續性、公開性、廣泛性使濫用權力和腐敗現象無處藏身,同時網絡監督還可以給政府官員產生震懾力,促使其依法行政,廉潔奉公。網絡監督揭露官員腐敗行為的大致途徑一般是:網絡曝光—網民評議—輿論形成—媒體報道—政府調查—腐敗鏟除。(2)促進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網絡輿論盛行的今天,網絡的開放性使各階層公民能夠表達各種意見和觀點,使政府能夠從網絡輿論中最大程度的了解民意,從而為正確的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基礎,同時網絡輿論的主體匿名性使人們敢于講真話,使政策的制定更符合民眾的心聲和訴求。公共政策的執行也需要網絡輿論的監督,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往往會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發生使政策的執行發生偏移,而網絡輿論監督政府行為的優勢,可以隨時監督國家政策的執行情況,及時的反饋信息,形成網絡輿論聲勢,促使政府及時制止違法亂紀的行為,保證正確的政策的順利進行。(3)增進政府信息公開和有利于公民的參與權、知情權。2007年出臺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規定了政府信息的公開范圍,以及違反義務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網絡監督話語權的興起,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真實的信息,使公眾能夠更多地了解政府和官員的行政消息,實現政府行政權力的實施完全在公眾的監督之下,從而使政府的行為更具合法性、合理性、公開性、透明性,實現權力在陽光下進行。通過加強網絡輿論監督的建設,使公眾敢于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意見,而政府通過了解民眾的心聲而不斷加強自身依法執政的水平,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三、網絡輿論監督的對政府行為產生的消極影響
(1)網絡輿論監督對國家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脅。網絡輿論監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政府的信息公開,這是建立透明、民主社會的必要條件。但那些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安全等更高利益的信息,是否應該公開,還需要審慎。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個人的利益散布國家的秘密信息,2010年國家統計局經濟數據信息的泄露給國家利益和公共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就是一個例證。(2)失真的信息對政府形象的損害。網絡輿論監督的主體來自不同的職業,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文化程度和生活背景,再加上匿名性的特點,網民有時會根據自己的情緒發表一些偏激的語言,使發布的信息失去真實性,特別是近兩年網絡上不斷出現針對政府和政府官員的信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網絡輿論對于政府的信息尤為關注,特別是有關政府的貪腐違法信息,這些虛假的信息可能誤導輿論導向,對政府的形象和權威造成影響。(3)網絡主體的素質影響監督的持久性和有效性。雖然我國網民數量眾多,但素質層次不齊,很多人在網絡上都是“跟風”,本來網民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就是一種自覺行為,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監督的持續性。網絡信息的過分龐雜,使很多網絡監督的信息會淹沒在如海的網絡信息中如石沉大海,顯得重點不夠突出。此外,網絡輿論的自由性特征使網民顯得很隨意,網絡上會出現許多曝光政府及政府官員違法的信息,政府沒有及時回應網絡監督信息,網民會對此類曝光信息出現麻木而影響網絡監督的效果。
雖然網絡是一種新興的媒介,但卻起到了其他監督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迅速發展的網絡輿論監督,我們既要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網絡監督政府行為的優勢,使其成為民眾參與知情的一個重要方式;又要避免出現損害政府形象與權威、誤導公眾、信息失真等缺點。只有掌握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在政府行為中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的監督優勢,推進政府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周建國.網絡監督: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社會觀察.2009(2):44
[2]婁斌.網絡輿論監督對政府行為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