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做為國有大中型企業,遼河油田遵循綠色環保理念,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路途,逐漸達到國際通認的標準。綠色遼河油田即創建“資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經濟效益顯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遼河油田。打造綠色遼河油田最重要的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到企業的決策要素之中,重視企業發展與環境和諧統一。筆者認為建設綠色遼河油田最重要的是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到企業的決策要素之中,重視企業發展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建設綠色遼河油田的制度性保障就是企業內部形成綠色制度,企業外部構筑完備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企業內部與外部協調管理。
一、遼河油田已經順利推行綠色制度管理
綠色制度管理是指圍繞減少或者消除環境污染、維持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安全所做的各種制度安排。通過對綠色制度因素進行新的組合和配置,使之能創造更多的產出、具有更高的效率。綠色制度創新要對企業組織結構進行重構,通過建立綠色企業組織,實現包括企業與客戶集成、部門集成、信息集成與共享的綠色企業組織的整體集成模式,保證企業的預期純收益大于預期成本,減少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異,激勵組織或個人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種資源,提高企業安全要素生產效率,實現生態化目標。企業要實現綠色發展,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融入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之中。在此基礎上,遼河油田不遺余力地狠抓HSE體系建設,構建公司、廠(處)、大隊、班組四級環保管理網絡,推進責任落實、HSE監督、風險排查、激勵約束長效機制,將安全環保管理納入制度化軌道,將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固化和常態化。“誰組織誰負責”、“要求員工做的,領導必須率先垂范”、“直線責任、屬地管理”等理念已得到干部員工的一致認同和自覺遵循。針對洪澇災害,遼河油田在所有低洼易澇地區設立了監測點,一旦出現污染苗頭,油田可通過過程監控和在線管理,第一時間按照之前預案,組織清污隊伍對事發地進行地毯式清理,確保不留一滴油污。
二、我國石油企業環境保護已建立起初步的法制框架
在法律的規制下,遼河油田內部法治環境也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具體做法即是首先制定統一的陸上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法律或法規,有效引導石油勘探開發企業在石油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其次是進一步理順行政執法關系提高環境監管水平和監管質量,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組成專門的聯合執法組對事件予以最終處理,既保證程序公正性,又提高執法效率;第三制訂石油行業領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明確規定企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其他社會組織的責任,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和職能的聯動機制,切實保證在事故發生后能夠有效救助受災群眾,最大限度地降低災難后果。
三、協調政府法制外部控制與遼河油田內部管理
環境保護的管理應從企業的部門行為轉化為大眾化的民眾行為,使保護環境成為企業和企業員工的自覺行動。實現這種轉化的有效方式是建立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并通過這種體系的建立過程強化企業和全體職工的環境意識,使建立的體系能夠有效運行,使企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社會和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企業環境形象,增強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建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國際標準是企業實現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樹立形象,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遼河油田必須轉變觀念,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標準體系,加強認證力度,將有利于克服進入國際市場遇到的貿易壁壘;有利于環境技術和綠色產品;有利于建立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出口市場結構,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市場競爭能力。通過進行ISO14000認證,企業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環境行為,通過加強管理,技術進步和清潔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使企業和社會更加融合,同時企業環境的改善將為企業員工創造環境安全的工作條件。
遼河油田在綠色環保方面以國家利益為重,及時調整業務結構,大力倡導和引領清潔能源和技術努力成為低碳型、負責任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展望未來,遼河油田將進一步認真貫徹國家和集團公司環境與生態保護工作各項要求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管理,狠抓落實,努力開創環境與生態保護工作新局面。綠色遼河油田的構建必將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促進石油行業可持續發展。
注:作者:許鶯歌 法學碩士 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 遼寧省盤錦市法學會學術委員 曾被評聘為“遼寧省盤錦市學科帶頭人” “遼寧省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 “遼寧省法學會犯罪學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