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重慶職業培訓的發展現狀基礎上,提出目前重慶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并從政府、培訓機構、企業和個人四個方面提出提升重慶職業培訓的對策。
【關鍵詞】職業培訓;問題;提升對策
一、重慶職業培訓發展現狀
1.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初步形成
表1 2009年重慶職業培訓事業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重慶統計年鑒——2010》整理而成。
職業教育體系的初步形成充分也說明了重慶已經認識到職業培訓是提升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措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2.社會力量辦的職業培訓機構逐步發展。2010年重慶共有社會力量辦職業培訓機構393個,在職教職工總數5129人,投入辦學經費538684.3千元。共培訓人員120526人次,結業人數115511人(其中下崗職工12250人,失業人員15288人)。在培訓結業人員中,取得高級職業資格528人,中級職業資格
10259人,初級職業資格24240人,而大多數人未獲得資格證書。
3.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狀
從表2、表3可以看出重慶市2010年勞動力專業培訓任務完成率只完成了分配任務增,總額的32.48%,2010年預計擬轉移農村勞動力59萬多人次,實際轉移人數只有39萬多人次,可見重慶市農民工勞動力培訓效果不佳。農民工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農民工的個人素質、技能則影響到城市發展的質量。農村職業技術培訓的責任就是把他們培養成為擁有職業技術的職業者,提高農民工個人素質也促進了區域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
二、重慶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社會對職業培訓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認識上的偏差是制約職業培訓發展的重要原因。社會仍然存在追求高學歷、高文憑的現象,不注重就業能力的培訓。絕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對就業前景理想化,已工作的人員對繼續教育持排斥態度,同時教育主管部門也傾向于投資基礎教育,輕視職業教育投資,社會各方主體的認識偏差導致這種現象更加嚴重。
2.政府行為對職業教育培訓的限制。第一,政府對本市職業教育培訓在行政法規、條例建設上存在滯后性。第二,政府偏重投資研究型辦學機構,對以專業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機構投資不足,制約了本市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速度。第三,本市職業教育培訓管理主體主要是由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政府極少參與本市的職業教育管理,對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管控力不足,缺乏約束性。第四,政府對我市培訓市場規范不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培訓價格競爭白熱化;具有政府背景和行業背景的培訓機構,控制了組織報名、培訓內容和效果評價的全過程,收費高,不存在議價機會,從而獲得壟斷利潤。另一方面,勞動監察力度不夠。沒有建立勞動監察大隊,對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從業人員資格監管難。
3.制約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行業因素。第一,以就業為導向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建立,我市大部分職業教育培訓機構仍以學歷教育為主,對技能培訓的發展缺乏市場前瞻性。第二,我市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單一,合作辦學的互利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雖然重慶市場開始實行企業、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和學校作為主體共同合作辦學,但只有個別實力強大的企業與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合作,因此我市的職業培訓機構后續如何開展工作仍處于迷茫期。第三,中等職業教育培訓辦學規模過小,未能適應重慶經濟結構調整對人力資本投資的要求。并且沒有具有針對性培訓的教育。第四,我市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村職業培訓的重視不夠。
三、提升重慶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對策
1.從政府角度提升我市職業教育培訓能力。(1)加強對職業教育培訓的宣傳。利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大力宣傳國家發展職業教育培訓的政策措施,對在技能人才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和培訓機構大力宣傳并實施獎勵。(2)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的相關立法。我市應向國內、國外積極學習。比如借鑒德國的“雙元制”的職業培訓體系,主要是主體實現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個人共同參與,在層次構件上加強職業培訓單項法規建設,可以提出我市促進職業教育培訓的政府條例。(3)政府應對職業教育培訓實行傾斜政策,主要是:第一,針對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政府以直接投資、補貼、協助貸款等方式在學校設施、師資力量加大投入;專業設置更市場化。第二,放寬市場準入、實施稅收優惠等鼓勵民間資本投入。(4)規范培訓市場,主要是:第一,制定職業培訓的市場準入條件;硬性規定硬件設施、流動資金數量、師資隊伍等對正在進入或現有的培訓機構進行資格評審。第二,規范職業培訓行為,避免培訓項目重復設置,造成浪費。第三,對每個培訓機構特別是社會辦的培訓機構要嚴格實施收費審批制。(5)構建完善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政府應加大對認證制度的投入建設,確保參加職業教育培訓人的相關利益:一方面,加大資格證書監管,杜絕偽造。另一方面,加強企業特殊工種執證上崗的監督。
2.從培訓機構出發提升我市職業教育培訓能力。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應對教學管理制度進行改革與創新,實行立體教學,寬基礎,重視多學科的交叉學習,最大限度地實現師資共享、學科共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每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培養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適應性更強的人才。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應深入分析市場,深化辦學體系的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職業學校品牌,整合市場內各培訓機構的教育資源,向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同時擴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創新師資隊伍管理模式,加強對現有師資隊伍的培養,提升師資隊伍的文化、技能水平。
3.從企業角度提升我市職業教育培訓能力。作為最大的受益者,企業加強員工的內部職業培訓投資,比如開展新員工入職培訓、崗位輪換制度、掛職學習培訓、內部定期專項學習等提高企業員工參加再教育的積極性。同時有實力、有需要的企業應加大與培訓教育機構的合作,以培養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將再教育和再培訓貫穿整個工作和生活過程,以適應企業和社會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能力的提升應結合我市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實際和特點,在實踐中樹立創新意識,打造出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氛圍。倡導各方參與,開發思想,加強區域合作,促進我市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