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農產品的安全問題屢屢出現,從自然災害到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引起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眾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本文針對可能存在的相關風險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來有效規避農產品供應鏈風險。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研究
一、引言
最近媒體陸續揭露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說明我國企業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并不過關。農產品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的大系統。任何一個節點或合作者的變動都有可能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需要一種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同時建立一種科學合理的風險識別與預警防范機制,使得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達到整體最優并,實現其鏈條上相關農業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二、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產生的來源
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既有來自農產品供應鏈內部的運營風險、又有農產品供應鏈合作風險、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以及農產品市場風險。但是農產品供應鏈各個部分各自為政也是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并不排除供應鏈中各風險具有其獨特的風險屬性。
1.農產品供應鏈內部運營風險。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在其內部建立可靠的、相互支持的有機鏈接、對相互依賴和相互支撐的合作伙伴,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據有關實地調研發現:不少農產品供應鏈上各個環節尚處于相對獨立,自成一體狀態,不能形成鏈條、整體。表現為結構上的松散性,結構上所存在的天然缺憾。
2.農產品供應鏈合作風險。農產品供應鏈合作要求各節點企業將私有信息完全共享出來,只有掌握了系統中各個成員的具體信息,才有可能求得供應鏈整體的最優解,但供應鏈成員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雖然有長期合作伙伴關系,但相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供應鏈成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有時會故意隱瞞或謊報數據,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導致道德風險問題的產生,從而危害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影響供應鏈的效率最大化。
3.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農產品原材料污染風險和農產品產成品污染風險。農產品原材料污染風險是指農產品原材料在加工成半成品或產成品之前在運輸、存儲、銷售過程中受到污染的風險。農產品產成品污染風險是指農產品產成品在運輸、存儲、銷售過程中受到污染的風險。
4.農產品供應鏈的市場風險。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比較分散,經營者難很難取得壟斷地位。同時,市場信息分散,人們難以全面把握市場供求關系及競爭者與合作者的信息;另外,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強,農產品上市時如果在短時間內難以合理分配,其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此外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加大了農產品在跨區域間和跨季節間調節的難度,這使農產品供應鏈具有更多的風險。結果,一方面增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供應鏈整合中的機會主義傾向。
三、農產品供應鏈風險防范措施
農產品供應鏈風險防范是指在保證供應鏈活動順利達到最優效果的前提下,規避工作中對整個供應鏈的運作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同時通過行業協會對供應鏈風險防范績效進行評估,進一步有效指導供應鏈農戶和相關合作伙伴風險防范措施。
1.農產品供應鏈內部運作風險防范。對于供應流程中采購的風險。企業應該從戰略的角度選擇供應商,并且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此外,還要對供應商產品的質量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檢從而確保供應鏈穩定進行。物流配送方面的風險可通過優化自己的配送網絡,在適當情況下將一些業務外包,提高配送績效;此外,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新興技術來提高交貨的速率和效率,降低農產品供應鏈的風險。減少農產品供應鏈因技術原因而造成的農產品損失,改變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的現狀。對于財務控制風險,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必要時,建立財務監督從而減弱財務的風險,同時政府可以提供相應的金融政策支持,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農產品供應鏈合作風險防范。一方面,建立信任機制,培養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信任。促進農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合作,提高加工供應與服務的柔性,提高對方的責任感,謀求雙方的共同利益,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對于供應鏈合作雙方來說,增強合作的長期性,降低風險,使得供應鏈企業之間,通過信號傳遞獲取委托人的了解與信任,從未來的長遠利益來看,形成供應鏈企業間的戰略伙伴關系,真正地達到供應鏈管理的共贏。另一方面,發展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降低組織管理風險。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自身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保證現有供應商良好的戰略
合作伙伴關系,同時還應開發后備供應商;(2)采用大客戶的網上直銷方法,直接獲取需求信息,降低供應鏈風險;(3)建立一種利益協調機制,實現農戶利潤受損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補償。
3.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防范。加強生產監管,凈化產地環境。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力度,完善農業投入品市場的監督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公司加農戶、合作社加農戶等多種經營方式,促進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生產者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建專銷網點,積極推行產品分批次包裝上市,產地標識追溯和質量承諾制度。遵循從產品種植到農產品產成品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追查的原則,建立農產品供應鏈記錄制度,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至其源頭。完善食品安全供應組織,降低質量安全風險。
4.農產品供應鏈的市場風險防范。提高農產品供應鏈間的合作默契,進行外部環境分析及行業環境分析,準確把握消費需求,積極了解農戶及市場行情,熟悉法律法規,做好自我約束,互相監督。對于自然風險,可以利用保險來達到防御減輕化解、風險的目的。科學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由于各個企業資源能力有限,企業需要考慮合作伙伴時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評估機制,運用科學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合作伙伴進行篩選,并選擇與核心企業業務密切相關且能力較強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
通過提高農產品供應鏈伙伴間的抗風險能力,每一個合作伙伴都要以供應鏈的整體利益出發積極主動地參與風險防范工作,減少自身向外傳遞的風險,增強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這樣可以為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運營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通過農產品供應鏈的一系列資源整合,可以有效地使農產品供應鏈向新的有序方向轉變,對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 考 文 獻
[1]葉成利,蒙少東.農產品食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文獻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2007,1,22~25
[2]喻曉燕,黃立平.供應鏈環境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研究[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5,1:34~37
[3]韓景豐,章建新.供應鏈風險的系統性識別與控制研究[J].商業研究.2006,256,44~48
[4]張雨,吳俊麗,李秀峰.保障食品安全的供應組織模式[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4,1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