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邊緣理論作為旅游空間結構差異和演變的一種基礎性理論,對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的參考意義。到現在為止,對空間結構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定性研究,而本文主要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旅游空間結構的變化和定量研究為主。基于2005~2010年的數據為例,以黃河三角洲地區六個主要城市為代表,運用心-邊緣理論進行相關闡述,不僅可以拓展相關理論在旅游空間結構上起到的作用,也可拓展此研究方法。
【關鍵詞】核心—邊緣理論;空間結構;整合研究;黃河三角洲
空間結構的研究是旅游規劃研究領域的熱點,也是旅游學中研究的重要話題。空間結構的研究幾乎都離不開城市或旅游城市。現代系統論的觀點認為,旅游城市空間結構對城市旅游業的進步和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對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優化整合方面的研究基礎上,運用核心-邊緣理論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城市旅游進行整合優化研究,深入挖掘城市旅游空間整合的手段,盡可能地促使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在短時期內發生變動,最終使旅游城市空間結構向有序化方向發展。
一、文獻綜述和理論基礎
(1)國內外研究。國外旅游空間結構始于20世紀60年代,國內旅游空間結構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空間相互作用研究、空間組織形態研究、旅游流研究以及旅游資源的研究。而運用核心邊緣理論研究的學者如:Jundgren、Hills兩人都強調了邊緣地區對核心地區的依賴程度。Weaver通過核心-邊緣理論的模型對安提瓜、巴布達群島等進行了實證研究。國內旅游空間結構的研究,主要有:李炳寬(2009)、方世敏(2012)對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優化研究,張敏(2012)空間結構模式研究;另外,還有運用各種理論對空間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的,如高楠(2012)、李紅波(2011)運用點—軸理論闡述了空間結構;王佳(2011)的共生理論;尚雪梅(2010)的社會網絡理論;王思琪(2012)、龐聞(2012)的核心—邊緣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對推進空間結構的優化、整合、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也豐富了該理論的整體結構。(2)小結。1966年,弗里德曼(Friedman)在他寫的《區域發展政策》一書中提出了核心-邊緣理論,這一理論主要是研究經濟空間結構模式的理論:區域的發展需要創新,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核心地帶,我們稱為“核心區”,而其他相關的地區地帶我們稱之為“邊緣區”;核心區處于統治地位,處于前沿地段,邊緣區的發展依賴于核心區的帶動,兩者的關系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變化和調整。核心-邊緣理論在研究旅游空間結構整合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
二、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黃河三角洲位于山東省,包括德州、濱州、東營、煙臺、濰坊和淄博等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也是全國最年青的濕地生態系統,濕地約4500平方千米。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面積5450平方公里。黃河三角洲地區1992年就成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主體城市,其海岸線長350平方千米,占全省的1/10。黃河三角洲獨特的自然環境吸引著眾多的植物和生物,礦產資源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價值,特別是油氣資源。總之,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土地資源、海洋資源、生物資源都很豐富;交通也是四通八達的。黃河三角洲地區城市旅游資源豐富: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12處、5A景區1家、4A景區3家、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6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58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座。本文以2005~2010年旅游人數作為研究黃河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間結構變化的基礎數據來分析。研究過程中的數據來源于山東省旅游政務網、山東旅游網、《山東統計年鑒》、山東旅游統計網上政務綜合平臺、山東統計信息網等。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規模分布的方法來進行研究,旅游結構及其演變規律基本上都采用城市地理學上的這兩種方法,而實踐證明這兩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效果非常顯著。
1.首位分布方法。馬克杰斐遜在1939年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規模差距,比其它相鄰位次城市的差距大得異乎尋常,這已經構成一種規模。稱為城市首位律。城市首位度: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反映該國該地區城市規模結構和人口集聚程度。城市首位分布是指城市規模分布中首位度比較大的城市分布,稱為城市首位分布。總的來說,城市首位度的高低與該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成反比。本文是通過運用黃河三角洲地區六個主要城市2005~2010年的入境旅游人次,基于城市首位分布理論,分析黃河三角洲地區入境旅游發展空間的不均衡度,其公式為:S=P1/P2,式(1)。公式中的P1、P2分別是旅游規模第一位的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規模第二位的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次,而S表示旅游規模首位度,這里的旅游規模用的是黃河三角洲地區以六個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來說明,以此來證明黃河三角洲地區各城市的入境旅游業的發展的總體水平。
2.位序-規模法。奧爾巴克(FAerbach)在1913年發現了城市體系的規模分布需要城市規模和城市規模為序的關系來界定。并從美國的城市人口資料和5個國家分析得出公式:其中Pi是按人口規模從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數;Ri是第i位城市為序;K是常數。后來經過羅卡特、辛格、捷夫等人對公式做了如下改變:PiRiq=K,對此公式分別取10為底數,可轉換為下面的公式:lgPi=lgK-qlgRi,式(2)。將公式(2)放到旅游區域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中,令P為城市規模,R為城市按旅游規模排序后的位次,K、q為常數。然后對城市規模進行線性回歸分析。|q|>1,說明城市旅游空間分布不均衡,首位分布顯著;|q|<1,旅游空間分布區域均衡,|q|=1,說明城市空間分布處于理想的均衡狀態。通過對|q|的絕對值分析,可以反映出黃河三角洲主要城市的旅游聚集與分散程度的特征,從而找到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時空演變規律。一般來說,如果首位分布顯著的情況下,最大城市的實際值要小于理論值。如果我們要運用核心-邊緣理論分析出旅游空間結構的演變過程,可以依據位序-規模分析法,本文運用的位序-規模法是通過EXCEL2003表的圖表方程式計算得出的黃河三角洲地區六個主要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次規模狀況。通過幾張圖表的形式我們更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分布的空間格局。
3.影響制約因素分析。第一,資源稟賦度是通過資源優勢來反映的,我們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式3)來評價旅游資源稟賦的黃河三角洲地區之間的差異。本文以2009年黃河三角洲各城市入境旅游接待量為例,代表入境旅游業的經濟發展水平、區位條件、發展水平、交通可達性、資源優勢度、旅游接待能力等相關因素,利用SPSS12.0進行相關分析,來研究黃河三角洲地區相關城市入境旅游發展空間各影響因素與結構差異與之間的聯系。Rj=■L■N■,式(3)。在該公式中R代表城市的資源優勢度,Li代表不同資源的權重,本文的1A、2A、3A、4A、5A級旅游景區(點)分別賦1、3、5、7、9分;代表j城市擁有1A到5A級景區(點)個數。第二,我們也可以用搜集現成的數據來分析黃河三角洲入境旅游人次的影響因素,這種調查分析法:比較直觀、直接、更形象、通俗易懂。所以本文采取此方法來分析。
三、黃河三角洲地區入境旅游區域空間結構分析
1.根據核心-邊緣理論分析。隨著區域入境旅游業的水平不斷提高,旅游區域空間結構分為初期水平均衡、空間核心集聚、空間邊緣擴散和空間高度均衡等4個階段,并呈現出聚集形、擴散形、離散形和均衡形等空間結構形態。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幾個城市,呈現出的發展態勢不一樣:有的發展比較快速,有的發展比較慢,其原因很多,但絕大多數都與該地區的資源稟賦、環境條件、地理位置、可進入性、旅游設備設施狀況等因素有關。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入境旅游業受其可進入性、環境條件、資源豐富狀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根據入境旅游人次的多少進行排序,依據公式(1)計算出黃河三角洲的城市入境旅游規模首位度(表1):
表1 黃河三角洲城市旅游首位度變化
從中可以看出:(1)黃河三角洲入境旅游首位分布大體上比較均衡。黃河三角洲入境旅游城市首位度的,充分各項指標充分顯示出空間結構形態以集聚型為主要方面,黃河三角洲入境旅游空間結構的核心作用及其明顯。從首位度變化表上來看,2005年的首位度相對比較低,變化不大,但2006~2007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首位度急劇增加,幅度比較大,2008~2010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首位度有所下降,但這三年趨于均衡。總體上黃河三角洲還是處于入境旅游發展的核心區域。2010年煙臺市的入境旅游人數占全省的17.74,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省的21.2%,另外,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市、濰坊市、淄博市所占的比例也比較大。黃河三角洲地區這種入境旅游首位度狀況短期內還是處于均衡。我們應該積極發揮主要城市的帶頭作用。(2)黃河三角洲地區入境旅游首位度分布不斷減弱,后來漸漸平穩。2005~2007年,黃河三角洲地區入境旅游首位度分布呈現出平穩態勢但總體上說明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處于不均衡的狀態,極化作用顯著。2008~2011年每年增長的幅度在2左右,說明黃河三角洲的其他城市如:濱州、德州等地區的發展態勢開始好轉,黃河三角洲各城市擴散作用不斷增強。
表2 2005~2010年黃河三角洲入境旅游城市位序規模回歸分析
2.位序-規模法則。核心-邊緣理論的位序-規模法則來分析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入境旅游業發展水平。旅游空間形態基本上可分為離散型、集聚型、擴散型和均衡型。如表(2):
通過上圖表及數字模型顯示:黃河三角洲地區入境旅游空間結構呈現出集聚均衡的特點。黃河三角洲東部地區的煙臺市是經濟強市,旅游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是沿海城市,知名度高,特別是入境旅游的吸引力強,這樣就分別形成了核心區和邊緣區,兩者的關系互相依賴、互相聯系,密不可分。但核心區起到了帶動作用,邊緣區依賴性比較顯著。
3.核心-邊緣結構形成的影響機制分析。通過位序-規模分析,驗證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入境旅游空間結構是以東營、濱州為核心形成的核心-邊緣結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核心區的作用,分析影響核心區的關鍵因素,有利于帶動邊緣地區,也為邊緣區域和其他類似的城市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提高黃河三角洲各城市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旅游業的地位和作用突顯。以2009年的相關數據為例,通過對黃河三角洲入境旅游收入與資源優勢度、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可達性、旅游接待能力(星級飯店數)等利用搜集的相關數據來分析,探討影響黃河三角洲區域的入境旅游發展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1)資源稟賦度。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是說明該地區旅游業發達的關鍵性因素,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所在,是影響入境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2012年各市實現旅游總收入4519.7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9.2億美元,增長14.6%。A級旅游景區達583家,新評66家。其中,5A級景區7家,新評2家;4A級景區145家,新評19家。省級旅游度假區27家,新評1家。其中以核心城市東營市為例:共有2A級以上景區23家,4A景區1家,3A景區9家,旅行社116家,出境組團社9家,星級飯店29家:其中五星2家,四星4家,全年接待游客779.2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684億元,國內收入54.2億元。住宿業和餐飲業359家。這些數據足以說明黃河三角洲核心城市-東營的資源優勢。(2)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該地區的入境旅游人數,進而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效益。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效益就越好,相反,經濟效益就差。所以我們的任務是必須提高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這樣才能帶動該地區旅游行業的穩步發展。其中核心城市東營市實現2012年全年總產值2676.35億元,第三產業(旅游業)增加值662.36億元。經濟發展水平呈現上漲勢頭。(3)城市規模和城市化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規模的大小也是影響城市發展層次的因素。城市第三產業的比重直接影響到城市規模和城市化發展水平。黃河三角洲區域的入境旅游空間結構與第三產業比重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核心-邊緣區的都必須優化整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的增長速度,為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入境旅游業迅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4)交通狀況。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可達性比較順暢。特別是黃河三角洲旅游空間結構與公路交通、水運交通和鐵路交通之間關系密切,入境旅游業的飛速發展是離不開交通的,這說明黃河三角洲地區交通的可進入性對該地區入境旅游業的發展起著生死存亡的作用。黃的河三角洲地區的公路四通八達,方便快捷。(5)對外經濟條件。國際交往程度高低直接影響整個城市的知名度和該地區的經濟效益,進而影響入境旅游業的發展程度。黃河三角洲地區城市空間結構發展與國際交往程度存在特別顯著的關聯,所以我們必須加強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各個旅游城市的國際交往力度。比如:濱州市2012年對外經濟收入33.67億美元,淄博對外經濟30.63億美元,濰坊市的對外經濟80.8億美元,德州市的對外經濟14.36億美元,煙臺對外經濟是342.94億美元等。(6)旅游星級飯店。目前,旅游行業的競爭是服務的競爭和旅游形象的競爭,而接待能力是旅游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空間結構與星級飯店的數量是呈現正相關關系。說明我們星級飯店服務水平和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提高接待能力、服務水平,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來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人員。如:濱州市5星級1家,4星級2家,3星級5家等等。
四、總結
(1)結論:本文充分運用了核心-邊緣理論的首位分析法,非常好地解釋了黃河三角洲地區旅游空間結構差異和整合優化研究,得出下列幾條結論:第一,首位分布和為序-規模法則能很好地揭示黃河三角洲地區旅游空間結構形成的特點,這樣有利于進行旅游空間結構模型的應用和促進定量與定性方法的結合,促進其他方法的拓展。第二,黃河三角洲入境旅游城市空間結構呈現出明顯的集聚狀態。但擴散作用也在不斷顯現。第三,經過相關分析發現:資源稟賦、旅游接待能力、經濟狀況、城市規模、交通可進入性等是影響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核心-邊緣空間的影響要素。黃河三角洲地區想要把入境旅游業快速發展起來,得高度重視這幾個相關要素帶來的影響。(2)不足:本文的相關研究豐富了核心-邊緣理論的內容,也增加了理論廣度和研究的領域,同時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此項研究只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入境旅游人數進行了研究,加上收集的數據有限性,所以還需要進一步擴大研究領域和范圍,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涉及的其他城市和國內旅游進行全面研究。第二,數據時間范圍跨度較小:此次研究的時間僅僅在2005-2010年,對黃河三角洲整個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進程進行更客觀和完整的闡述,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旅游發展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另外,收集的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差,沒有全面考慮國內旅游狀況,這需要接下來進一步探究。
參 考 文 獻
[1]唐仲霞.基于核心-邊緣理論的入境旅游區域空間結構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旅游論壇.2011(8):73~77
[2]段榮.基于核心-邊緣理論的江蘇省入境旅游空間結構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9):37~42
[3]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344~
345
[4]卞顯紅.長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邊緣空間結構及其形成機制分析[J].商業研究.2010,62(5):63~66
[5]Hills T.L.,Lundgren J..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Caribean,A Method
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5):248~267
[6]S.Smith.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Annals of tourism Re
search.1987,14(2):254~275
[7]黃細嘉,黃貴仁.基于核心-邊緣理論的九江紅色點綴型旅游區的構建[J].求實.2011,11(4):61~64
[8]梁美玉,史春云.長江三角洲城市-邊緣結構的演變[J].旅游論壇.
2009,2(2):229~233
[9]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http://zhidao.baidu.
com/question/217179537.html
[10]山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2012年山東省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stats-sd.gov.cn/disp/tjgb.asp?
aa=1100201300.2013-2-28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12RKA1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