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根據和諧社會的內涵與特征,結合山東省的實際,選取了若干評價指標并確定指標體系層次結構;然后利用隸屬函數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最后得到山東省和諧程度的綜合評價結果,并指出了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取得的成績,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和諧度;隸屬函數;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
一、和諧社會的內涵
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化,胡錦濤作為一個社會發展概念提出了“和諧社會”。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張高麗在此基礎之上,緊密聯系我省實際,提出“和諧山東”建設,主要包括物質基礎建設、“平安山東”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社會事業建設、“民心工程”建設、“文明山東”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黨的先進性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并且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同規劃、一同安排、一同檢查。
和諧社會的提出,標志著政府對社會發展的關注點由原先的單獨追求經濟增長轉變到在維持經濟發展的同時追求一個更加均衡的發展方式,同時強調了艱巨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環境退化、政府和企業腐敗、公共治安等。
基于為政府科學管理決策的要求,有必要在總結現有的各種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操作性較強的適合山東省實際情況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通過定量的方式將社會的和諧程度和各級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績效顯示出來,這樣,才能把建設和諧社會、和諧山東的目標真正落實。
二、建立山東省和諧社會指標體系
本文根據和諧社會的內涵與特征,并結合張高麗提出的有關創建“和諧山東”的“八大建設”建立了一個多層次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希望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出“和諧山東”的建設情況。(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