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后,“低碳”一詞便風靡全球。中國政府更是在2010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將“倡導低碳生活,建設低碳社會”作為重要的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在此背景下,本文決定以下沙高教園區的大學生作為據研究對象,借助鏈環回路模型,將低碳理念在大學生生活園區中的應用革新。并通過調查會分析大學生日常消費和出行行為特征,使用生態足跡法,大致計算出大學生的人均生態足跡與人均生態承載力之間的差值,給出低碳理念要求下大學生日常消費和出行的行為標準。
【關鍵詞】鏈環回路模型;生態足跡法;低碳理念
自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后,“低碳”一詞便風靡全球。為了響應國家號召的“倡導低碳生活,建設低碳社會”,杭州目前正在打造“宜居城市”及“生活品質之城”,在此背景下,在大學生中推行低碳理念,提出低碳理念下大學生具體的行為標準,推進低碳型大學生生活園區的建設,顯得十分具有現實意義。低碳理念被提出至今,已衍生出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等理論,但是,對于低碳理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尤其是低碳理念下的大學生的具體行為標準這一研究領域,并沒有較為可行的理論成果可供參考。故本文擬通過研究大學生日常消費和出行行為特征,針對大學生提出具體的低碳行為準則,并運用鏈環回路模型這一技術創新模型,指導建設低碳型大學生生活園區。這不僅能夠豐富低碳理念的實踐實例,而且對于完善低碳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研究思路
圖1 研究思路圖
本文擬采用鏈環回路模型指導低碳型大學生生活園區的建設與發展。由于大學生生活園區內,大學生是毫無疑問的主體,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又大致可以分為消費和出行行為,故本文決定通過問卷調查獲取大學生日常消費和出行行為特征的信息,并利用生態足跡法大致計算出大學生的人均生態足跡,將其與低碳理念下的人均生態承載力對比,提出低碳理念下大學生具體的行為標準,推進低碳型大學生生活園區建設。具體研究思路如上圖所示。
二、鏈環回路模型概述
鏈環—回路模型也有人將之稱為技術創新過程的集成模型。這一技術創新模型是由克萊因(S.Kline)和羅森伯格(N.Roserberg)在1986年率先提出的。他們否定了科學和創新之間的簡單線性關系。技術創新過程不再是一個從技術開始,經工業研究開發、工程建設和制造到市場的循序漸近過程,而是一個戰略集成的并行過程。在此模型中,研究開發(RD)、原型研制、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只是一個邏輯上的技術創新系列,在實際上則要求這些要素并行發展,綜合集成。由于將鏈環回路模型直接應用于低碳理念推廣的示例并不多見,故本文決定先分析鏈環回路模型在低碳理念推廣中應用的可能性,再依據鏈環回路模型進行模型創新,指導低碳型大學生生活園區的建設。如上所述,鏈環回路模型僅是應用于企業發展管理中的一種技術創新的集成模型,在此模型中,研究開發(RD)、原型研制、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只是一個邏輯上的技術創新系列,在實際上則要求這些要素并行發展,綜合集成。與此相似,低碳理念在大學生生活園區建設中的應用,由于大學生這一群里生活行為的特殊性,使得本身就屬于低碳理念的創新應用。此外,這一應用過程也是一種將研究對象的潛在意愿研究、問卷設計及調查、研究對象行為特征分析、具體行為標準的提出及推廣綜合集成的復雜過程。而且,大學生的行為選擇具有主觀能動性,會隨著社會環境及個人狀態的變化而變化,故在將低碳理念推廣到大學生生活中的過程中,必然會少不了根據模型中的每一環節的反饋情況,更新低碳理念的應用推廣模式,以使低碳理念在大學生生活園區中得到全面推廣。下面本文將闡述以鏈環回路模型為基礎,依據低碳理念在大學生中推廣的特點而進行的模型創新。如圖2所示,該模型共包括六個部分,在實踐的前期過程中,研究對象低碳生活的意愿研究、問卷設計、研究對象消費及出行行為調查、消費及出行行為特征分析、低碳理念下的行為標準五個環節之間,可以根據實時情況,及時地進行反饋調節。而在實踐過程的后期,如圖所示的5條反饋路徑(1)為通過調查低碳行為標準的實施情況,對低碳行為標準進行修改;(2)為低碳行為標準推行后,研究大學生消費和出行行為的新特征,從中找出低碳行為標準沒有涉及的方面;(3)為根據現行的低碳行為標準,重新設計調查問卷,并將問卷中新的日常行為補充到低碳行為標準中;(4)為通過正向反饋研究行為激
勵機制對大學生日常行為的影響,再根據大學生日常實踐低碳理念的表現,更新行為激勵機制;(5)為依據提出的低碳行為標準,構建行為激勵機制,再應用行為激勵機制,推進低碳行為標準的實施)的信息調節作用,則沒有那么及時,因為每條路徑的反饋效果的實現,需要上述五個環節中的部分之間進行信息反饋配合。
圖2 低碳生活園區建設的鏈環回路模型
三、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對比分析
所謂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也稱“生態占用”,就是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計算公式為:EF=N*ef=NΣ(α*ai)=NΣ(α*ci/pi),式中:EF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hm2*cap-1);α為均衡(等價)因子;i為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ai為生產第i種消費品需要占用的人均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ci為i種消費品的人均年消費量(kg*cap-1);pi為相應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生產第i項消費品的年平均生產力(kg*hm-2)。所謂生態承載力,是指某一地區擁有的具有生態生產力的均衡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或表述為在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陽光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其計算公式為:ec=■α■×r■×y■,式中ec表示人均生態承載力;α■為實際人均占有的第j類生物生產土地面積;ri為均衡因子;yi為產量因子。本文將大學生消費和出行產生的各類生態足跡進行相加,得到大學生總的人均生態足跡為5.846hm2。進一步分析,本文將大學生人均生態足跡與計算得到的人均生態承載力進行對比,可計算出下沙高教園區的生態盈余或生態赤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一中可以看出,下沙大學生的生活總的來說是不低碳的,生態赤字達到了-6.1077hm2。除建筑用地方面的生態足跡小于生態承載力外,其余各類生態足跡均超過了下沙高教園區的生態承載力,尤其是草地方面,生態足跡超出了生態承載力4.9388hm2,在生態赤字中的比重較高。這些表明下沙高教園區的大學生急需開展低碳生活,尤其是在動物產品的消費方面,大學生應當在營養膳食的標準范圍內,按照低碳理念的要求,盡可能地減少對動物產品得到消費。此外,大學生還應當適當控制對水產品、水果產品、電能及汽油等的消費。
表1 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對比表
四、大學生低碳消費與出行行為標準
1.餐飲消費行為標準。從問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餐飲方面的消費,在農產品、動物產品水產品、水果產品方面的消費都是不低碳的。根據中國營養協會給出的營養膳食標準,可對大學生在餐飲方面的消費提出以下標準:(1)每位大學生
每天攝入的農產品的量應控制在750~1050g。其中谷類食物的攝入量應控制在300~500g,蔬菜和豆制品的攝入量應控制在450~550g。(2)大學生每日的飲食中,應將動物類產品的攝入量控制在175~250g。其中,畜、禽肉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0~100g(尤其應控制牛肉的攝入量,據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如果消費者每年不攝入任何牛肉,那么其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將減少約1.5)噸,蛋類的攝入量應控制在25~50g,奶類及奶制品的攝入量應控制在100g以內。(3)大學生每日攝入的水產品(包括魚蝦等)的量應控制在50g以內。(4)大學生每天攝入的水果產品的量應當控制在400~500g。若大學生的餐飲消費完全按照此標準進行,則對應的生態足跡為:耕地0.28hm2,草地2.13hm2,水域0.13hm2,林地0.02hm2,共計2.56hm2。雖然這一數值仍然高于下沙高教園區的生態承載力,但與現在的但學生的生態足跡相比,這一數值已經下降了許多,實際上已在滿足大學生營養標準的基礎上,極大地減少了大學生的碳排放。
2.居住消費行為標準。從問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居住的宿舍一般的面積在28~40m2,人均面積也十分小,因而大學生在建筑用地方面的生態足跡并沒有超出下沙高教園區在建筑用地方面的生態承載力。因此,要使大學生在居住消費方面的行為達到低碳的標準,只需要在大學生的能源消費上下功夫。而且由于這些方面的行為難以進行量化,故本文僅提出描述性的行為標準(下同),具體如下:(1)在無人使用時,及時關閉空調、電腦、臺燈、日光燈等。大學生在宿舍內的耗電主要使用在電腦、空調(夏天、冬天)、日光燈、臺燈等電器上,平均每盞臺燈的功率為25W,日光燈的功率為36W,電腦的功率一般為120W,空調的功率一般在2500W以上,假若大學生只在黑暗的情況下開啟照明工具,其余時間關閉照明工具,每天有5~6小時的時間在使用電腦,其余時間電腦均處于關閉狀態,每年只在夏天和冬天開啟空調,且每天空調的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則大學生的電能消耗將大大減少。由于我國主要依靠煤炭發電,故大學生減少對電能的消費,將大大降低自身的碳排放。(2)在夏天將空調的制冷溫度控制在26℃以上;在冬天將空調的制熱溫度控制在20℃以下。如此,既能滿足大學生對溫度調控的需求,又能減少大學生的碳排放。當然,如果沒必要使用的話,大學生應盡量不要使用空調。
3.購物消費行為標準。從問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動物產品進行消費產生的生態足跡要高出對農產品、水果產品等消費產生的生態足跡很多。故對大學生的購物行為提出以下標準:(1)大學生應當減少對零食的消費,轉而合理地安排每日的進食時間。(2)若大學生一定要購買零食,應當減少對動物性產品的消費。(3)大學生在購買物品時較多,最好自備購物袋。據統計,每年全球要消耗超過5000億個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這些塑料袋大都由聚乙烯制成,其構成中碳元素的含量較高,即便其能被及時分解掉,也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量。(4)大學生在一定情況下,可以選擇刷卡付款或網上賬單支付。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現實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尤其是紙幣),從而減少碳排放。
4.出行行為標準。從問卷分析中可以看到,步行與騎自行車出行是不產生碳排放的,而騎電瓶車、乘公交車或汽車出行,均會產生碳排放,為了降低大學生的碳排放,可提出以下行為標準:(1)日常往來于校園和宿舍之間,大學生應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出行。(2)在周末出行,出行距離在5km以內時,大學生應盡量選擇自行車或電瓶車。(3)在周末出行,當出行距離在5km以外時,大學生應盡量選擇電瓶車或公交車。
參 考 文 獻
[1]任志芬.論低碳生活的現實境遇及其本質要求[J].理論導刊.2011(4)
[2]李衛華,孫鵬飛,楊春,曲保忠.“低碳”理念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3]劉興先.生態文明:人類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J].實事求是.2000(5)
[4]謝婕.讓低碳生活走進大學生中間[J].大陸橋視野.201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財經大學2012年校級課題,項目名稱:鏈環回路模型下的低碳型大學生生活園區研究——以下沙高教園區為例,項目組成員:郭松燦,執筆人:郭松燦,指導老師:祁黃雄,所在學院:工商管理學院09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