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解決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部分會計從小團體利益出發,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從而損害企業投資者、相關債權人和整個社會利益的問題,我們應采用建立經營者市場形成經營者的競爭機制、加強對會計社會責任的立法與相應的執法建設和從社會責任方面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建設等三種主要方法來加強會計的社會責任,以便使經營者、投資者和及政府相關部門得到真實、完整、準確的財務會計報告。
【關鍵詞】會計人員;社會責任;虛假報告
財務會計報告的質量,關系到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國民經濟體系的效率與公平。個人在證券市場上的理性投資,企業經營方案和國家建設方針都是根據其所提供的信息作為決策的基礎。但是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逐漸的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經濟活動中所面臨的一個必須要予以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履行會計社會責任中出現的問題
(1)運用不恰當的政策處理業務。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采用不合理的費用確認方法。區分支出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是合理確認費用的關鍵。假如支出的是費用就要進行提取和攤銷。但是現實中企業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將支出的費用不合理的轉化為資本,以便實現減少費用支出和虛增利潤的目的。第二,采用不合理的收入確認方法。確認企業收入的必要條件是:貨物的所有權風險轉已經移給購買方;銷售金額可以準確的計量;銷售過程中形成的成本可以準確的計量;企業很可能已經得到銷售利潤。在交易已經完成之后且利潤的賺取過程已經完成且滿足上述條件的情況下才可以記錄和確認收入。但在實際經營中,公司的管理者為了虛假提高銷售收入以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會計人員提前確認收入或是制造虛假收入。第三,采用不合理的方法進行股權投資核算。成本法和權益法是常用的兩種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有的企業為了自身利益,虛減利潤以便少繳稅,在企業盈利的時候,不按規定采用成本法卻用權益法核算;在企業虧損的時候,不按規定應用權益法卻用成本法來進行核算。而在有的時候為了虛假提高利潤的需要又會采用相反的方法。第四,會計政策的不穩定性。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在進行某些會計核算時,例如存貨計價、固定資產折舊等,會計人員可以按實際情況而在幾種不同的會計政策中進行選擇。但是依據規定,政策選定后就不能隨意更改,在各個時期要應用相同的會計政策。可是在實際應用中,公司往往會隨意改變會計政策以調整利潤。(2)利用非經常性收益調控利潤。股權轉讓收益、費用減免、利息減免、債務重組收益、稅收減免、訴訟勝訴收入、處置資產收益等都稱為非經常性收益。非經常性收入在正常生產經營的企業總利潤中所占比例通常都比較小。可是有的企業在主營業務虧損或是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為了粉飾其經營結果,通過加在非經常性收益(如債務重組、爭取政府援助、出售或是轉讓資產)來提高整體收入,掩飾真實的財務狀況。(3)編制虛假財務報告。這會計造假中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其不但違反會計法規,并且違反《稅法》等經濟法規,屬于嚴重的違法行為。通常采用虛構經濟業務與虛構交易事項的方法編制虛假財務報告。
二、履行會計社會責任的對策
(1)加強立法和執法建設,改善外部環境,規范會計人員和企業領導的行為。完善相關經濟法規,明確界定會計的社會責任和應負的法律責任。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制意識,并通過執法的嚴格性來強調其對社會利益的維護。加強會計工作立法,有利于規范會計信息的質量,有利于禁止會計造假行行。通過嚴厲懲處造假者和指使、強迫會計造假者,提高造假者的犯罪成本,使其得不償失。同時要嚴格規定領導的責任和懲罰措施,斷了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通過造假而獲得不當收益的念頭,促使其主動管理和監督本企業會計人員履行會計社會責任。(2)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教育、監管與技術培訓。建立與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國家財務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社會責任的宣傳和教育,并監督會計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例如,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全國會計從業人員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監督和評價,通過網絡數據庫建立一個會計類從業人員的檔案,以記錄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從而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責任心,保證資料使用者得到真實、完整、準確會計信息。(3)通過建立經營者市場在企業內部形成經營者的競爭機制。一方面為了消除企業領導因為所得到的收入和為企業所創造的財富相差很大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采用合理的分配制度,從而體現企業領導的真正價值,使其通過正當途徑能夠得到其應得的利益;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對企業領導進行監督,可以建立和健全監事會、稽查特派員和內部審計制度,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這樣就把社會責任與企業利益有機的結合起來了,也就是說企業追求投資者利潤的最大化要以滿足社會服務為前提。因此,企業的企業利益、社會效益和會計責任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會更加和諧。
三、結論
綜合上文所述,履行會計社會責任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會計從業人員固有的職業責任。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建立經營者市場形成經營者的競爭機制、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建設和加強對會計社會責任的立法與執法建設,使會計人員在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更好地履行會計的主體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忠民.會計責任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葉陳剛,孫宇,潘農.試論會計責任[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1,9(2)
[3]姜國芳,史玉光.芻議會計發展與會計環境的關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16)
[4]魏明海.公司高管的會計責任[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