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必要性出發,對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可行性進行了簡要探討,進而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幾種具體的模式進行分析,為我國企業發展提供相關借鑒。
【關鍵詞】企業黨建;公司治理;融合
一、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必要性
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的融合,不僅能夠解決兩種制度的沖突,還能促進黨建理論的發展,對企業發展的事件問題的解決也有很大好處。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必要性如下:
(一)有利于企業黨建和公司治理的共同發展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體制改革。從西方發達國家來看,公司治理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公司制度,在市場環境中經歷了無數的考驗,但始終沒能把政治組織作為企業內部組織體系的構成要素。在我國,企業不單為一個盈利組織,也是政治組織的載體。新《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應根據黨章規定,設立黨組織,開展黨組織活動,公司還應該為黨組織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公司法》的強制規定,促進了黨組織和企業治理兩種制度的共同發展。
(二)有利于完善黨建理論
企業黨建是根據我國政黨建設理論來開展工作的。然而,企業性質和經營情況的差異,要求企業黨建應有所差異。企業黨建和公司治理的有效融合,能夠促進黨建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占有我國經濟形態的大部分,國有經濟與行政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類似,在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中,也包涵了企業黨建的內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對企業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企業黨建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課題,需要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完善。
(三)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
從企業經營情況來看,企業黨建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企業黨組織被弱化,不少企業認為企業黨組織的建立,不僅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還會對企業的正常經營產生影響,因為對企業黨建工作并不支持。二是企業黨組織作用被虛化。企業黨組織受到管理中的脅迫、威脅,不得不聽從管理者的命令,導致企業黨組織作用不斷弱化。三是黨員形象矮化。在非公有制企業中,黨員的工作崗位、經濟收入與其他非黨員是一樣的,由企業管理者決定。在不少私營企業中,黨組織負責人大都為兼職,且黨組織活動一般在業余時間開展。在國有企業改組后,黨組織負責人地位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削弱,這些都對企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的融合,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能夠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企業黨建和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從企業黨建的目標來看,企業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根據黨章規定,企業黨組織的任務是貫徹和落實國家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支持董事會、股東會、監事會依法行使相應的職權,引導企業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維護企業各方利益,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企業黨組織在關鍵時刻、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從公司治理來看,公司治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司的綜合競爭力,維護企業職工、股東、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公司治理對企業經營成敗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協調企業內部關系,平衡董事會、職工、股東之間的權益關系,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減少甚至避免決策失誤。二是確保企業長遠發展,加大企業投入,保證全體的利益,也促進企業經濟利益的提高。因此,企業黨建和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在運行方式、機構設置方面有所不同。
(二)協同作用分析
協同作用最初產生于德國激光試驗中。協同作用認為:在復雜系統中,既存在相互獨立運動的現象,也會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運動現象。在大型企業中,協同作用更加明顯。雖然企業各參股公司和控股公司的組織形式、規模大小和行業種類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其內部所述的各部門、各單元及人員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特定的經營情況下,如果能對這些公司進行有效配置完善,能為公司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也就是協同經濟。
三、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模式分析
經過理論探索和實踐結論,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的融合模式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結構模式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闡述:
(一)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的融合所需具備的條件
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的融合模式并非一成不變,會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在探討具體的模式之前,應將實踐中的各種假定證明進行分析。
我國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企業黨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對我國黨政建設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都有重要作用。新《公司法》的修訂,再次重申了企業黨建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組織作為一種很好的人力資源、政治資源和組織資源,是企業發展中應重視的問題。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市場經濟體制也不甚完善,企業改制還不夠徹底,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黨組織作為一種約束力量和監督力量,能夠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從企業方面來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其根本目標是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從我國國情出發,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企業黨組織具有政治屬性,是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在企業中,通過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可以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模式
第一,聯席會議。該模式是又董事會與黨委會分權體制下形成的一種平面聯合模式。一般來說,實行這種模式的企業,董事會與黨委會的權利地位相等,且分工明確。在聯席會議制度中,黨組織應作為企業獨立組織,以專職黨務人員來從事黨務工作,董事會成員與黨委會成員不能同時兼任。聯席會議由董事會和黨委會負責人召開,主要對企業重大問題進行討論,以民主集中制原則,在重大問題決策時采用少數服從多數規則。目前,該種制度一般只有部分國有企業采用,主要是因為黨委會與企業經濟發展分離,黨委會只從事黨務工作,對企業經營情況并不了解,因為喪失了重大決策話語權。
第二,交叉任職。交叉任職指的是董事會成員與黨委會成員交叉任職的方法。這種模式的應用比較普遍,特別是在合資企業中。這種模式能大大縮短董事長和黨委會系統之間的信息、能量、物質交換過程,減少甚至消除了企業內耗,降低了企業經營中的體制成本,也使企業運轉自如,提高了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第三,一肩挑。該模式主要是指由黨委書記兼任企業董事長或者總裁。在這種情況下,董事會與黨委會高度重合,公司治理與黨組織融為一體。這種模式一般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使用,這種企業的黨建基礎較好,且市場化程度較高,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完善。雖然這種模式能夠優化企業高層的決策體系,但是由于企業中下層機構設置比較復雜,管理效果也會打折扣。
四、結語
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制度、企業規模、企業黨組織的層次會有很大差異,因此,企業黨建與公司治理融合的方法、方式、程度都應該有很大不同。從根本上說,企業黨建和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發展不僅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還應該加強黨組織建設,保證企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初明利,張敏.民營企業黨建嵌入公司治理的思路與模式[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16.
[2]左冬梅.構建嵌入黨建工作的電力企業治理結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4):10-11.
[3]吳紹中.雙重制度安排下的企業黨建新探索——讀蔣鐵柱主編《名家論企業黨建》有感[J].社會科學,2008,(5):184-188.
[4]池毓泉.電力企業的黨建工作方法與公司治理措施探討[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10):263-263.
[5]王克勤,王亮,王紅艷等.公司治理公則與國企黨組織作用[C].//第六屆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1:2816-2825.
[6]于姝.基層電力企業的黨建工作與公司治理[J].現代企業文化,2009,(3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