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對比分析國、內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高職教育的特殊情況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提出了滿足學生就業、創業需要的構想。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校辦企業;創業需要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各高職院校特別是示范建設的高職院校,立足本校實際,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深入改革,形成了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在學習和研究國、內外人才模式的基礎上,談幾點關于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一、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它具體包括四層含義:一是培養目標和規格;二是教育過程;三是管理和評估制度;四是與之相匹配的科學和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往往具有濃厚的行業特色和地域特色。
二、國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1.英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逐步建立起NVQ(國家職業資格)、GNVQ(國家通用職業文憑)和普通教育三種證書等值、互換機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三條可借選擇的通道。打通職業教育與學科教育、與大學各級學位教育之間的聯系,把職業教育擺到與學科教育、各級學位教育完全平等的地位,政府允許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的學科教育之間互相轉學。
2.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簡稱 BBS)進行,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
3.加拿大CBE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是以能力培養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
4.國際勞工組織MES 人才培養模式,此模式是指模塊化技能訓練的人才培養模式。
5.澳大利亞TAFE人才培養模式,此模式指學校根據政府的專門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設置課程,并將行業標準轉換為課程設置標準開展教學,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對課程進行選修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三、國外職業教育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通過對國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比較,可以歸納出這樣幾點:(1)教學活動實施“工學結合”以工為主;(2)建立有科學完善的職業資格制度及其技能考核模式;(3)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圍繞市場進行專業設置。
四、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在近10多年的改革實踐過程中,我國眾多高職院校通過積極的探索,也構建起了一整套的有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仔細分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按照行業(企業標準)”組織教學。
到目前,盡管高職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一定問題:第一,部分高職院校仍停留在高等學歷教育階段,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上仿照非高等院校的做法,注重學科課程教學,強調較為全面系統的掌握學科理論,忽視實踐教學,實訓環節比較薄弱。有的學校甚至一味追求專升本,追求學校升格為本科職業技術院校。第二,部分學校完全傾向于單純的職業技術教育。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技術,刻意于某種專門技能和技術的模擬訓練。忽視了高層次專業理論教育,缺乏對高職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導與培養,把高職教育簡單理解成“就業教育”。
五、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加強的方面
1.繼續深入行業(企業)調研,按照企業(行業)標準與用人要求來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從很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來看,有的學校在行業(企業)標準和用人需求的調研方面做得還是不夠的。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上,有的只學到其形,沒學到其質。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這些模式的形成有著相關的國情背景和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我國的國情特殊,生源的層次也和發達國家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學校在構建某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時一定要本著我國國情和生源特點,深入行業(企業)調研。
2.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現在很多高職學院的教師隊伍的形成,很多新教師的引進都是從學校應屆畢業生中進行選拔。這樣的教師缺乏在企業一線工作的經驗。對企業一線生產的相關工作技能或技術也了解得不多。這對于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雖然許多高職院校也安排教師去做實踐鍛煉,但做的工作可能與專業都無關,這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師隊伍的發展。
在師資的培養方面,學校應讓教師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實踐鍛煉。而這樣的實踐鍛煉對相當多的學校而言,是做得不夠或做不到的,比較徹底的做法是建立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交換的這樣一種工作制度。
3.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興辦職業教育。2011年12月30日9:00,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就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時,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國有大型企業興辦教育是動員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依法加強行業企業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的參與。
二是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鼓勵委托職業學校進行職工培訓。目前,企業舉辦的中職學校占10%,高職學校占4%,今后要在政策經費和項目等方面,支持企業辦好現有的學校,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舉辦學校,或者與職業學校、地方政府聯合辦學。
三是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的工程師或者是高級技師擔任教師,這是職業院校教師無法替代的優勢。國務院部門已經出臺了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優惠的文件,教育部會同財政部、保監會等部門也在職業學校推行學生實習責任保險,以有效化解企業和學校安排學校實習的風險。
4.學校應開辦企業,走出一條學校、工廠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院校可以利用學校的專業優勢和人才資源興辦校辦企業。校辦企業是高校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產學研結合的基礎。在帶動行業技術進步、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科研與國家經濟建設相結合、彌補教育經費不足以及促進教育事業和經濟建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5.按照創業需要來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對很多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對引導學生創業的跡象基本上是看不到的。用一些老師的話來說:“創業,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學生也很難做到。”所以,在今后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是不是應該加強創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首先,學校要不斷興辦企業,其次老師要學會創業,最后才會有學生的創業。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要以學生就業、創業為導向,面向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創業需要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借鑒國外成功的實踐經驗要結合具體的國情和教育自身發展規律,以技能為突破,以社會為視角,以企業為依托,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并滿足學生創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才是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廖傳林,何瓊.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比贏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2)
[2]陳向平,吉飛.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3]賴華清.簡析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職教探索與研究, 2010(01)
[4]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201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