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社會責任”自提出到現在,對于其的理解一直存在爭議,從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本文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的演化,國內學者從不同理論視角、不同學科視角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梳理和整合,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定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而做出相應調整。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概念;視角;學科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一般認為最早由美國學者謝爾頓提出,他在1924年出版的《管理的哲學》中指出,企業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生產商品,而是生產在社會上一部分認為有價值的商品。隨著我國加入WTO和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與深入,企業社會責任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就國內學者提出的企業社會定義進行綜述。
一、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起源與概念的演變
我國首次出現“企業社會責任”一詞是在1985年華惠毅在《瞭望》雜志上發表的《企業社會責任——訪南華公司催化劑廠》。但我國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起初以西方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一般性介紹為主,進而開始嘗試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理論體系。企業社會責任思想與我國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非常契合,因此我國對于社會責任的爭論較少,一般都認為企業應該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理解。袁家方是我國最早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定義的,1990年,在他《企業社會責任》一書中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爭取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同時,面對社會需要和各種社會問題,為維護國家、社會和人類的根本利益,必須承擔的義務。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企業的影響力日益加大,人們對安全和生態的等問題的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內容也逐漸廣泛,國內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盧代富 (2002)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公益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對雇員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債權人的責任,對環境、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責任,對所在社區經濟發展的責任,對社會福利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中國企業管理年鑒》對CSR的界定為:“企業為了自身的長遠發展而必須關心、履行的責任,既有強制的法律責任,也有自覺的道義責任。”國家電網公司于2006年3月發布了我國大陸企業的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其中認為CSR是企業對其所有者、員工、客戶、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及自然環境承擔責任,以實現企業自身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不同理論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
(1)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屈曉華(2003)認為企業通過企業制度和企業行為所體現的對員工、商務伙伴、客戶(消費者)、社區、國家履行的各種積極義務和責任,是企業對市場和相關利益者群體的一種良性反應,也是企業經營目標的綜合指標。周祖城(2007)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應該承擔的,以利益相關者為對象,包含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在內的一種綜合責任。”
(2)社會契約理論視角。劉長喜(200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包括股東利益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綜合性社會契約責任,這種社會綜合性契約責任包括企業經濟責任、企業法律責任、企業倫理責任和企業慈善責任。李豐團(2008)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一組契約,是企業復雜契約系統中的一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本身是一種“契約責任”其中既包括顯性契約,也包括隱性契約。李淑英(2007)認為,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契約關系,規定了企業有義務遵守其與社會達成的契約,要求企業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期望,為社會和經濟的改善盡自己的義務。
(3)企業公民理論視角。企業公民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企業是法人組織,具有人格,應該承擔類似公民的責任與義務,成為企業公民。
(4)慈善理論視角。該理論認為,企業應有意識參加慈善活動,并把慈善行為當成企業發展的戰略。
三、不同學科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
(1)管理學視角。惠寧和霍麗(200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指企業在為股東謀取最大利潤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劉俊海(1999)認為,所謂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營利或賺錢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這種社會利益包括雇員(職工)利益、消費者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惠寧和霍麗(200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指企業在為股東謀取最大利潤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2)倫理學視角。周祖城(2005)依據企業管理理論中的倫理觀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應該承擔的,以利益相關者為對象,包含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在內的一種綜合責任。田虹(2006)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對其自身經濟行為的道德約束,它既是企業的宗旨和經營理念,又是企業用來約束其內部包括供應商生產經營行為的一套管理和評估體系”。
(3)法學視角。法學認為,權利與義務是相等的,企業享受了其相應的責任也必須承擔對于的責任。王匯杰(2010)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總體而言,是處理企業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道德原則和法律原則的綜合;具體是指源于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旨在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在尊重企業自主經營權的基礎上,于為企業所有權人的利益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責任以外,企業應當積極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而負有的法律義務,以及自愿給予利益相關者以人道關懷或道義幫助而實際履行的道德義務。周林彬、何朝丹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以法律的強制約束力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法律強制約束內的社會責任和“超越法律”的企業社會責任。
(4)社會學視角。企業是社會系統成員中的一員,企業有責任為了整個系統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林軍(2004)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從整個社會出發考慮整個企業對社會的影響及社會對企業行為的期望與要求。黎友煥(2006)認為:“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享用社會資源獲取利潤的同時也肩負著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實現財富優化配置的良好途徑、是調節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的有效杠桿、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穩壓器,并且是公共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屏障構建。張彥寧對企業社會責任含義表述為:“企業為所處社會的全面和長遠利益而必須關心、全力履行的責任和義務,表現為企業對社會的適應和發展的參與”。
四、小結
根據以上對文獻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一個可以統一的概念,不同時間、不同視角和不同學科對它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在動態中不斷發展的詞匯,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來不斷發展它,要與時俱進。當前我國企業社會的研究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國的研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不能盲目照搬,要與我國國情相符合。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屈曉華.企業社會責任演進與企業良性行為反應的互動研究[J].管理現代化,2003,(5)。
[4]周祖城,張漪杰.企業社會責任相對水平與消費者購買意向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9)。
[5 ]惠寧、霍麗.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J].改革,2005,(5)。
[6]劉長喜.利益相關者、社會契約與企業社會責任一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及其應用[D].復旦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
[7]田虹:《企業社會責任及其推進機制》[J].經濟管理2006,(5)。
[8] 王匯杰.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基礎[J].法制與社會,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