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分析文化扶貧的基本信息,了解現階段文化扶貧的現狀,結合湖北實際情況,闡述文化扶貧在地區文化構建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以幫助我們加強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文化扶貧; 地方文化;意義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綜合體,它是引導人類走向文明的載體。在我國廣大落后地區,文化知識的普及一直存在滯后性,地區文化知識的落后,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條件艱苦,思想保守且知識陳舊,地方文化體系的構建工作困難重重。針對落后地區文化知識的缺失,我國從上世紀以來長期開展文化扶貧,將現代化的知識和精神財富普及到貧困地區,提升人民的知識、文化素質和思想境界,同時幫助地區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體系,打造人民的文化歸屬地。從這一點來看,文化扶貧既屬于政治范疇,同樣也屬于社會主義文化范疇,在開展文化扶貧時,將治貧與治愚相結合,對地方的整體發展和文化構建意義重大。
一、對文化扶貧的認知
1.文化扶貧的概念。筆者認為文化扶貧是我國針對貧困地區文化水平落后、精神文明建設遲緩的現狀而采取的一項文化普及活動,它在貧困落后地區傳播和注入有活力的現代文化科技知識,使得該地區社會群體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識發生變化,從而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它以文化為武器,以文化缺失地區為主要陣地,通過建設文化學習設施、開展文化活動以及普及科學技術思想等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2.文化扶貧的特征。文化扶貧不同于一般的扶貧工作,它具有鮮明的特征
(1)文化扶貧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文化扶貧是國家的有意識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政府執政行為或者政府救濟。社會主義注重社會的公平和人民文化素質、思想境界的提升,但是社會現實卻呈現出一種不公平化現象,落后地區文化水平低下,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大大地有違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因此國家進行文化扶貧戰略,其實是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公平,促使人們共同發展,因而它是政府的一項執政手段;
(2)文化扶貧屬于社會主義價值觀范疇。文化扶貧是我國針對國家實際情況而制定的一項長期戰略,從文化扶貧的內容及形式、目的上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文化扶貧就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內在要求。文化扶貧推廣社會主義先進知識和文化、將科技技術普及進貧困地區,其主要由國家地區文化建設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組織開展,在文化扶貧過程中人們受到社會主義倫理道德以及主流價值觀的規范,其所構建的文化和普及的知識都存在于社會主義體制之內;
(3)文化扶貧屬于文化形態。文化扶貧主要是通過知識和精神的傳遞來實現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經濟扶貧,它針對的是人們大眾自身的思想,而并非外在物質。它使用一切可能的文化道具來熏陶人們,是文化形態中的一個元素,與社會文化相統一;
(4)文化扶貧具有普遍性和公平性。文化扶貧是國家的一項戰略行為,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原則。它針對國內所有文化落后地區和人民,在理論上它是一種普遍的、公平的社會分配制度。同時它也對所有接受文化扶貧的人民大眾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它使用同樣的文化道具載體對所有人都傳播同樣的文化,具有社會普遍性和公平性。
3.文化扶貧的目標與內容。文化扶貧的整體目標就是在貧困落后地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此來改變當地人們落后的思想觀念,同時傳播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科技知識,以徹底改變地區文化環境,加快地區經濟建設。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1)振奮地區民族精神;(2)提高地區文化知識水平;(3)改變地區精神觀念;(4)豐富地區文化生活;(5)改善地區人民生活環境。
二、我國貧困地區文化建設的現狀
文化的缺失是制約我國地區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推行文化扶貧,但是,地區文化的建設仍然不能盡如人意。筆者經過調研,認為主要原因在于:
1.傳統思想占據人們思想的主導地位,落后觀念根深蒂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受封建思想影響較深,一些落后思想難以根除,同時長期的小農思想積累,使得人們群眾容易滿足現狀、閉關自守、墨守陳規,小農意識強烈。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區域較為封閉,人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2)缺乏商品經濟和社會競爭意識;(3)對新生事物和先進科技技術難以接受。
2.文化基礎設施較差。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就是對于促進文化傳播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它是文化的載體和通道,是人們接受和理解文化知識的重要道具。當前我國貧困地區在文化構建方面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地區政府往往更加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人民大眾文化知識的更新,政府對文化建設資金投入較少,使得一般的公益性、教育性基礎設施建設稀少,質量較差并且更新頻率低等導致地區人民整體素質較差,反過來又拖累了經濟的發展。
3.地區文化建設過于籠統,且并未考慮實際情況。一些地方在構建文化體系時,往往實行“拿來主義”,即將別處成功的經驗實例直接照搬到本地區,而并未考慮地區實際風俗民情以及人民的思想狀況差異,從而導致地區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緩慢。
4.地區封建思想抬頭。一些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過程緩慢、成效較差,使得地區落后封建思想以及腐敗享樂等不良思想泛濫抬頭,嚴重影響文化扶貧過程的開展。
5.文化建設隊伍素質有待提高。我國落后地區較多,文化建設的相關人員素質往往較低,并不能很好地勝任這個任務,他們在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思想態度。另外他們通常身兼數職,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化建設事業之中,使得文化建設時斷時續,難以取得成效。
三、文化扶貧在地區文化構建中的意義及作用
文化扶貧過程是推動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社會公平及社會主義目標、促進國家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它對地方文化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文化扶貧有助于啟迪地區人民的思想,形成地區文化啟蒙和文化歸屬感。
國家所實施的文化扶貧工程將通過地方政府進行文化知識的宣講和普及,它并不僅僅是將外來文化直接拿來使用,而是在地方政府的篩選協調下,使其更加符合當地人民群眾的人文觀和民族特性,從而點亮人民的思想之火,啟迪人們,使之開始注意地區文化的存在,并形成文化歸屬感,為構建地區文化體系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湖北省英山縣,該縣始終把文化扶貧放在農村扶貧的首要位置,并成立了專人文化扶貧幫扶小組,以鄉、村為組織結構,為地方村配備文化協管人員,從基礎上啟迪地區人民的思維,開拓其文化創造能力,從而開展地區文化陣地建設,激起地區人民的文化歸屬感,使村民“愛黨、愛村、愛家”。
2.文化扶貧將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知識的普及,促進地區擺脫落后的局面,為構建地區文化體系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文化扶貧對地區經濟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整個扶貧項目工程的重要一環。地區經濟的落后,歸根結底在于人們思想文化水平的落后,國家積極實行文化扶貧戰略,掃清地區經濟發展的文化思想觀念制約因素,將推動地區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將為地區文化體系的構建提供物質支持,修建和完善文化基礎設置,更好地促進文化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至2012年,湖北省對省內農村地區已開展多項文化科普宣傳活動,在宜昌,地區文化主管部門在農村設立多功能閱覽室,成立鄉村文化科技指導服務中心,并創辦多種科普媒體,積極宣揚農作物及畜牧養殖知識,給農村人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3.文化扶貧將開拓人們的眼界和思想境界,使其有能力、有愿望去構建地區文化,使更多人能夠了解和接受文化的熏陶。
通過文化扶貧戰略,貧困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將發生巨大轉化,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緊緊局限于眼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是緊跟社會主流文化知識,從而開拓了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境界。同時又使得人們有能力去深度挖掘地區文化,并努力傳播和發揚地區文化,使更多人能夠了解自己區域的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從而真正構建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
4.文化扶貧將為構建地區文化人才的培養開拓一條適合自己的培養途徑。
文化扶貧將推動地區文化設施的建設,如學校、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娛樂項目場地等等,同時也將宣傳基本的科技知識,使人們不再蒙昧,為今后地區文化人才的培養掃清道路,并開拓出一條適合地區文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以湖北省谷城縣趙灣鄉為例,趙灣鄉是陽谷的貧困重地,地方文化管理部門為使人們擺脫蒙昧、落后的現狀,自2008年開始采取了以點帶面的文化扶貧策略,在農村新建“農村書屋”,并捐獻圖書資料近萬冊,光盤資料約500余套,積極開展“科技下鄉”、“送書下鄉”等惠民工程,并且興建地區重點小學、初中,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貧困學生的補貼,從小學生到農村普通居民,都能在文化、科技方面學習到更加有用和先進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獨特人才培養模式,為地區發展“造血”
5.文化扶貧將提高貧困地區人們的綜合素質,推進地方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例如廣東省從化市下轄的黃茅村,市扶貧辦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豐富人們的精神文明生活。在2011年新年之際,地區文化部門誠邀廣州的藝術團進入黃茅村,舉行文化幫扶慰問演出,同時資助黃茅村修繕文化廣場、文化室,并贈送書畫作品、春聯,積極開展“書法進萬家”活動,使傳統文化入鄉入戶,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內容,提高了其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6.文化扶貧對貧困地區開展具體實踐工作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首先,文化扶貧將指導地方政府制定正確的決策,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政治建設都能向現代化觀念轉變;其次,可以使人們從依靠外部援助轉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最后,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
文化扶貧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戰略目標,文化建設對社會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扶貧工程關系到我國廣大貧困地區能否走上現代化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原則,它對地方文化體系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只要扎實推進文化扶貧工程的穩步實施,就必將改善地區文化知識落后的局面,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體系,促使貧困地區人們擺脫文化落后的現狀,而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生活。
參考文獻
[1]陳開枝《扶貧實踐與扶貧文化的提出》.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 2001(1).
[2]辛秋水《文化扶貧的發展過程和歷史價值》.福建論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