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水平的巨大進步使得高速軌道交通運輸工具的速度越來越快,危險性也隨之增大,發生鐵路事故的概率也在不斷增大。本文通過對限額賠償制度和強制保險制度提出幾點改進建議,以期對我國鐵路事故賠償制度的完善以啟示并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鐵路事故; 賠償; 完善
一、限額賠償制度的完善
鐵路列車乘客人身損害賠償的限額賠償制度的制定初衷是為了保護剛剛起步的國內鐵路運輸事業,為了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而制定的,這個規定在當時看來是可行的,并產生了積極效果,具有推動鐵路運輸事業發展的意義。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限額賠償制度的弊端也逐步顯現,它已不能適應現在社會的需要,在處理事故時,他的存在產生了諸多爭議,對它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法律學界和司法實踐中都存在很多的質疑,因此有必須要對加以修改,使其逐步得到改進和完善。筆者建議做出一下幾點改進,來完善限額賠償制度。
第一,將絕對的限額賠償改為相對的限額賠償。現在規定中關于鐵路列車乘客人身損害的限額賠償制度,沒有對限額賠償適用的范圍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并未區分鐵路運輸企業的對鐵路事故責任大小以及鐵路列車乘客責任,而是將限額賠償制度全部適用于因鐵路事故造成的鐵路列車乘客人身損害賠償的各種情形中,因此,筆者建議,區分適用限額賠償制度的規定,在鐵路列車乘客對人身損害的后果負有重大責任的時候,可以適用限額賠償制度,以減輕鐵路運輸企業的賠償責任。
第二,將人身損害限額賠償制度規定的具體數額取消,用合理的計算標準取而代之。限額賠償制度規定的具體數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在立法時候這個數額可能是合適的,也適應當時的需要,但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數額可能與事故處理時的經濟水平不相符合。因此,用一個合理的計算標準來取代這個具體的數額是比較可行的,通過計算標準得到的賠償數額,可以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社會生活的進步,與事故處理時的經濟水平相適應,使鐵路列車乘客得到應有的賠償,更好的保護鐵路列車乘客的合法權益。
第三,人身損害賠償的限額賠償制度在相關法律制定中有所體現。限額賠償的制度僅僅在《條例》中有所規定,但條例只是屬于部門規章,未能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在法律層面的規定中,并未對人身損害賠償的限額賠償做出任何的規定,這使得限額賠償的規定有不合我國立法規定之處,應當在立法時加以修訂,更好的適用法律。
二、鐵路強制保險制度的完善
我國的鐵路強制保險制度在制定的時候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現在其不合理的問題突顯。鐵路強制保險制度的建立只是一個過渡性的規定,為了適應當時的經濟狀況的需要,符合當時的特殊環境和條件限制,更好的保護鐵路乘客的合法權益,在當時確實也解決了很多法律不健全所出現的問題。然而,經過多年的飛速發展,現如今我國的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都已經顯著提高,并且法律法規也進一步完善,相關的保險制度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鐵路強制保險制度需要進行徹底的修訂。對鐵路強制保險制度的修訂,筆者做出如下建議:
第一,將鐵路強制保險改為自愿保險。取消在火車票價中不再包含百分之二的保險費用,取消條例中規定的保險形式,把自由選擇的權利還給鐵路列車乘客。鐵路列車乘客可以自愿購買保險,自由選擇保險的金額和類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保險類型。2012年底出臺的國務院令,條令廢止了《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因此,已經實施了近60年的鐵路強制保險制度將被取消,這是鐵路立法的巨大進步。
第二,鐵路列車乘客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由保險公司來承保。根據保險法的規定,保險應當由保險公司來承辦,保險合同的簽訂方是鐵路列車乘客與保險公司,在發生鐵路事故造成鐵路類車乘客人身損害的意外后,由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進行合理的賠償,避免鐵路運輸企業混淆損害賠償金與保險賠償金,逃避賠償責任。
第三,在法律修訂時增加第三者責任險。第三者責任險,可以有效的減輕和分擔鐵路運輸企業的賠償責任,平衡和保護各方的利益。在發生鐵路事故造成鐵路列車乘客人身損害的后果,在鐵路運輸企業承擔賠償責任時,由保險公司對賠償責任進行分擔,保險公司遵照保險法律法規,按照保險合同進行理賠,充分發揮保險的功能,減輕鐵路運輸企業的經濟負擔,使鐵路列車乘客得到更好更及時的賠償,保障事故發生后的醫療救治和后續的治療,最大限度的保護合法權益。
以上的建議,是針對限額賠償制度和鐵路強制保險制度的不足之處提出的,在法律制定后,出現與當前經濟水平不相符合,不能適應新形勢的時候,我們要做出必要的修訂,以此來保持法律法規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崔麗東. 關于鐵路旅客運輸人身損害限額賠償的思考[J]. 交通企業管理. 2009(07)
[2] 郭寶輝. 鐵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研究[D]. 山東大學 2009
[3] 庸佚名. 鐵路旅客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學 2011
[4] 徐威亞. 論鐵路人身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的完善[D]. 中國政法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