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集體勞動合同的作用,而一份高質量的集體合同離不開集體談判中勞方和資方的博弈以及政府的調和。結合武漢地區餐飲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訂立帶來的啟示,本文旨在對于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中資方代表權的確定及運行進行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集體談判;資方代表權;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雇主聯合會
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筆者注意到學者們對于集體談判中職工代表方的主體地位研究頗多,他們研究的主要是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基層集體談判,而對于某一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中資方代表的主體地位的確定和法律責任的認定卻很不夠,對于代表權的界定比較模糊。
一、資方代表權概述
1.資方代表權的概念
行業性、區域性資方代表主要是指在集體協商并著手制訂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的過程中組織并代表用人單位一方的主體。而資方代表權是指代表用人方意志和利益的資格、權利和義務。
2.資方代表權的性質與特點
這種代表權產生的行為并不同于民法上的代理行為,其具體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在集體談判中,資方的代表者是從企業中產生的,他們與被代表方是同一個民事主體的內部關系,二者的利益是休戚相關的。但代理行為中,這一行為是發生于兩個相互獨立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另一方面,資方代表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一系列的民事行為,并不發生另外的效力歸屬問題。而代理人的行為效力僅歸屬于被代理人。資方代表權不同于一般的政治代表權以及企業法人代表權之處,也就是其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資方代表權是限制性權利和限制性義務的統一,而這里所指的權利義務是指社會法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其次,資方代表權是一項基礎性的權利,參與談判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以及進行仲裁、和解的權利都是在代表權的基礎之上產生的。沒有合法有效的代表權,其他的權利都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最后,許多國家都對資方代表權的產生制訂了一系列嚴格的專門性程序,并且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來負責集體合同的簽訂以及運作,如德國的產業雇主聯合會。
二、中國資方代表權的運行現狀
1.資方主體的缺失
目前,中國企業聯合會是國際勞工組織和中國政府承認的中國雇主的代表性組織。由于參加的企業數量有限加之其本身的功能定位不明,許多企業經理人傾向于把中國企業聯合會視為與政府接觸配合的可利用渠道而非勞動關系領域中雇主方的代表。針對這一問題,當下許多地方采取的做法往往是由地方總工會和下屬企業分別簽訂合同,或者由當地的主要雇主作為代表簽訂協議。
2.不同所有制企業間代表權的競合問題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作為資方的企業自然也是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等等。由于各種所有制企業的運行規則不同,規模大小不一,在集體談判過程中的參與度也不一致。有調查顯示,2001年6省市的100家企業中。國有企業簽訂集體協議的比例是78%,合資企業為38.1%而私營企業僅為15.4%。
眾所周知,國有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巨大,且有比較深厚的政治色彩,對于集體合同的簽訂起到了示范效應。但私營企業由于規模小,企業主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考慮,往往不愿意簽定集體合同,擔心增加自己的成本。因此,不同所有制企業間如何協調,共同與工會簽訂一份具有約束力的集體合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武漢市的探索與實踐——以武漢市餐飲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為例
2011年4月,武漢市餐飲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得以制訂。合同的第二條指出該合同對武漢市行政區域內的餐飲企業和餐飲企業從業職工具有法律約束力。企業與職工訂立的勞動合同中有關勞動報酬標準不得低于集體合同的規定。值得關注的是這次集體合同談判的主體。資方的代表是武漢市餐飲業協會,該組織是由武漢地區從事餐飲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和相關人士,自愿結成的行業性、地方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武漢地區中小型餐館眾多,武漢市餐飲業協會對于這些沒有成為協會會員的餐館餐飲企業能否代表這些中小型餐飲企業的利益,以及集體合同的效力能否及于這些企業,我們對此表示疑問。雖然從合同摘錄的條款來看,該工資專項集體合同針對武漢市行政區域內的餐飲企業均有效力。可是對于違反合同約定的后果,只是原則性的規定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些宣示性的條款對于遍布武漢各地的餐飲業主們是否真的能夠產生應有的約束力是值得商榷的。
這也是我國現有的集體合同制度在執行中的真實寫照,由于資方缺乏一個具有約束力,專業素養的組織在行業性的集體談判中行使談判權,而且缺乏一個有資格的主體代表整個行業的經營者去行使集體談判權。這導致集體合同的執行有很大的難度,合同的效力難有保障,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使得好不容易爭取到的一些寶貴權益成為一紙空文。
三、展望及建議
通過對西方集體談判制度的介紹對比集體談判制度在我國具體的實施情況,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集體談判制度將發揮其更加巨大的作用。而資方代表權合理性問題則非常重要,代表權利是如何產生的,權利的運作應該遵循怎樣的規則以及對于權利運行的必要監督等問題,都關系到集體談判的結果以及集體合同的有效執行。
1.代表權的產生
就更高級別的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而言,資方集體談判權的產生則更值得思考,我們需要一個談判主體產生的程序,就我國現狀而言,不少行業協會代為履行了這一職責,這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是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的負擔能力不同,對勞動力的消化程度也不同,需要做到二者的兼顧。代表中應當既有中小型企業的代表也有大型企業的代表,并且還需要具有職業談判技巧及法律素養的職業化人士參與其中,從而保證集體談判權利的合理性。
就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而言,由于我國現在中小企業眾多,就業者工作變動頻繁。應由行業性的談判在本行業內發揮普遍約束力,各個企業在這一框架下進行基層的集體談判,結合各自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細化處理。
2.代表權的運行規則
資方代表權在產生之后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因而需要一些規則去進行規制。比如說企業在進入聯合會中需要受到相關的制約,定期的召開會議進行溝通,確保代表權切實代表企業方的利益。此外,談判代表的產生也需要制訂相關的規則,企業聯合會的內部可以自行約定以保證具有專業素養且能夠全面代表資方利益的人員入選。
3.代表權利的約束
資方代表權得到落實后,也需要防止權利的異化,因而必要的監督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我們要保證監督主體的多元化,本地區的企業主體,同級別的工會以及政府,人大代表都可以對其進行監督。資方聯合會應該定時的將內部的信息公開,以便個人與集體的監督。
另一方面,監督的形式也應多樣化,資方可以定期的公布相關的信息,也可以由個人申請對信息予以公布。
四、結語
自人類步入工業社會以來,勞資雙方就一直在為各自的權益進行不懈的斗爭,集體談判作為集體合同的先行步驟為解決勞資糾紛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切實的落實資方代表權并有效的監督其運行必將大大的促進集體談判制度的發展,為構建我國和諧的勞動關系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董保華 《試析集體合同的主體與法律責任》,《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2] 伍學先《集體合同談判權》,《工會理論與實踐.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3] 趙煒《基于西方文獻對集體協商制度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年05期.
[4] 程延園《集體談判制度在我國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5] 朱懂理《試論我國集體協商代表權制度的構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6] 劉誠 《集體談判與工會代表權》, 《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