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消費娛樂場所停車場地經營者與車主之間的法律關系這一角度出發,試圖闡明此種行為實際上是附屬商行為,實屬商法規制的范疇。
【關鍵詞】消費娛樂場所;免費停車;法律性質;附屬商行為
一、問題的提出
2012年7月10日上午,劉某將車停在某酒店外的停車場,到酒店就餐完畢后發現自己的車輛丟失,當即聯系酒店并報案,但至今未找到竊賊與汽車。劉某認為,酒店有保管客人財物的義務,車輛在保管期間丟失,飯店應承擔賠償責任。劉某與酒店多次就賠償事宜協商無果,故訴至人民法院,要求被告酒店賠償車輛損失。被告酒店認為,其既未拿到車鑰匙實際控制車輛,也未交付保管憑證,故并不成立保管合同。法院經審理認為,是否成立保管合同,關鍵在于保管物是否交付,是否處于保管人實際控制范圍之內,是否交付了保管憑證,而本案并不符合這種情況。最終,法院判決駁回原告劉某的訴訟請求。
上述案例只是近幾年來發生的眾多機動車遺失的典型形式——在賓館、飯店、商場等消費娛樂場所消費時丟車索賠案中的一例,此類案件表面上看似簡單,實際上在學術界與司法實踐的認識普遍的存在差異,各法院在審理中執法標準不盡相同。
二、關于停車場地的類型化分析
明確停車場地的類別是確定和界定失車糾紛法律性質的前提,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先在此討論停車場地的類別。我國停車場地大致可以將停車場地分為專業停車場、公益停車場和消費停車場。專業停車場是一種專門從事停車服務經營活動的停車場,需經工商部門等級注冊和公安部門審批許可,以停車服務為主業,有專門的內部從業人員及專門設備和場地。公益停車場多是由政府有關部門依照誠實規劃的要求修建的,在馬路邊、鬧市區等空地劃出停車線的停車地,一般沒有專人管理,供人們免費停放車輛,但也有一部分屬專人負責收費管理的。對于免費停車且無人管理的公益停車場,目前不存在任何爭議,發生失車事件后,均由車主自行負責。而消費停車場是指由賓館、飯店、酒樓、商場、影院等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的停車場地,一般有專門的保安人員管理,做停車導引等工作,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這類停車場地多是免費的。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第三類即消費娛樂場所以獲取營利為目的而為消費者提供的停車場。
三、對關于消費娛樂場所停車場地經營者與車主之間法律關系的現有理論的分析
(一)保管合同說
保管合同說認為在停車場經營者提供的各種形式的停車服務中,只要機動車車主與機動車停車場雙方約定,機動車車主交付機動車、停車場經營者保管并返還機動車的,當事人之間成立保管合同關系。該學說認為,在法律上區別保管合同的有償性和無償性的意義在于保管人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1)在車輛保管合同是有償的情況下,停車場經營者作為保管人承擔的是過錯責任,衡量保管人是否有過錯的標準是善良管理人標準。只要保管車輛被盜是由于保管人未盡到善良管理人應盡的注意義務造成的,保管人就有過錯,就應當對保管物的毀損、滅失承擔賠償責任,而不論保管人是故意還是過失,是輕過失還是重大過失。(2)在車輛保管合同是無償的情況下,保管人相對來講應當盡的注意義務和所負民事責任范圍較小一些。《合同法》第374:“……但保管合同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此,在車輛保管合同為無償合同時,保管人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取決于保管人的過錯程度,在保管人僅有輕微過失的情況下,不承擔賠償責任。
如果將消費娛樂場所經營者和機動車車主之間的關系定性為保管合同,實際上是割裂了消費與停車之間的關聯性,畢竟在一般情況下在該類停車場停車是因消費行為這一目的而附隨發生的,而且在實踐中很多時候,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停車服務都不再另外收取費用。因此,在這類消費合同關系中,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停車場地是因消費行為而附屬發生的行為。從這一層面上來講,保管合同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之處。
(二)場地借用合同說
在借用合同中,出借人只承擔容忍借用人使用出借物的義務,出借物的保管義務在借用人一方。主張消費娛樂場所停車場地經營者與車主之間法律關系為借用合同而不是保管合同的理由是,停車場經營者無法對車輛進行控制占有,這一現象說明不符合保管合同保管物轉移占有的特征,同時車主構成事實上對車輛的控制,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在不通知經營者的情況下隨時將車開走。在場地借用合同說的的情況下,停車場只需將指定車位交由車主供其車輛停放,就已經履行完畢其全部義務,因此其對車輛此后發生毀損滅失不應承擔任何法律上的責任。
四、消費娛樂場所設立停車場的行為屬于附屬商行為
附屬商行為又稱輔助商行為,是基本商行為的輔助行為,指行為本身并不能直接達到營業目的,但可以對基本商行為的實現起輔助作用的行為。人們適用這樣的格言:附屬行為隨主要行為。在現代商事企業中,多數是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因而往往都是基本商行為與輔助商行為相結合。基于以上對附屬商行為的闡述和筆者自身的一些理解,以下是對消費娛樂場所設立停車場作出的一些說明和分析。
對于消費娛樂場所而言,其本身作為商事主體的主要目的即是營利。因為“商行為本質上為市場行為,其本目的在于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即營利性”。在當今社會,可能很多設有停車場的消費娛樂場所為消費者提供車位的同時并未收取任何的費用,因此有人認為設立停車場的行為沒有營利性質。但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以上對附屬商行為的認識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說法有欠妥當,因為此時消費娛樂場所的營利性的體現并不在于收取停車費這一直接利潤,他們的這一行為實質上是為自己增加了獲取利潤的可能性,也可以說是其營利性的間接體現。
就拿前面的案例來說,劉某到酒店就餐時,筆者認為其在酒店內消費的價金中實際 上已經包含了酒店向其提供停車服務的相關費用。因為類似此類能夠為客戶提供專門停車場所和服務的酒店,在通常情況下餐飲制定金額較一般小飯店和餐館高出許多,同時消費者也可享受其提供的優質的服務。此處的服務應當作一定的擴大解釋,不能將其僅限定在酒店內,同時也應當包含類似停車服務在內的其他服務。由此分析就會發現,酒店提供停車服務的行為應當就是附屬商行為。因為酒店是一個商主體,有商人的身份,然后是在酒店的經營活動中為了方便自己管理而實施的,所以符合附屬商行為的構成。
當然,此處筆者認為應當對一種特殊情況作出說明,即可能存在機動車車主只是把車停在消費娛樂場所的停車場內,而并未到該場所進行任何的消費行為,那么此類行為是否會影響消費娛樂場所設立停車場的附屬商行為性質呢?筆者認為,商事主體設立停車場的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增加其營利的可能,是其硬件設施完善性的一種體現,但這種可能性并不能保證一定能夠使該商事主體獲得營利。例如,兩個條件相當飯店,一個設立了專門的停車場地,一個沒有,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去擁有專門停車場地的那個飯店用餐。因此,無論機動車車主在停車之后是否在飯店用餐,實質上都不能改變消費娛樂場所設立停車場的附屬商行為的性質。當然,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機動車被盜的責任承擔問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將此排除在上文所述情況之外,不作過多探討。
五、消費娛樂場所機動車輛遺失糾紛責任承擔分析——基于附屬商行為的歸責原則
商事嚴格責任是商事交易安全原則的基本內容之一,指在商事立法中,為維護交易的安全,對交易雙方當事人,分別課以特別嚴格的責任,其背后的法理就是交易迅捷原則應當讓位于交易安全原則。學術界有人曾指出,即使顧客主觀上存在一定的過失,也不應當免除消費娛樂場所的責任。因而同樣以嚴格責任來作為附屬商行為的歸責原則,更強調商主體得到義務性,強調其嚴格的義務,對于保障非商主體及公共的利益,保障交易的安全,維護社會的秩序都是大有裨益的。
如前所述,消費娛樂場所為消費者提供免費停車場所的行為屬于附屬商行為,基于附屬商行為的這一嚴格規則原則,筆者認為在關于消費娛樂場所機動車輛糾紛的責任分配中,應當援引這一規則原則,在顧客沒有重大過失或故意的情形下,應由消費娛樂場所承擔完全的賠償責任。可能有人認為,這一責任分配有顯失公平之嫌,認為消費娛樂場所并未收取停車的費用,且賺取的營利還不一定很多,但是一旦車輛被盜,則要賠償幾萬至幾十萬不等,這二者之間不是一種合理的對價關系,有違公平原則。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并不可取,暫且不論消費娛樂場所不收取停車費的行為并非單純的無償停車,即便在消費娛樂場所承擔賠償責任后,其因承擔賠償責任而而蒙受的損失也是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理賠的方式去彌補。因此,筆者認為,在關于消費娛樂場所機動車輛遺失糾紛的責任分配中,消費娛樂場所應當承擔嚴格責任。
六、結語
附屬商行為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行為本身并不能直接達到商主體所要達到的營業目的,但其可以對基本商行為的實現起輔助作用。消費娛樂場所為顧客提供停車服務可以視為附屬商行為,停車場經營者未要求消費者支付額外費用,但是由于這一行為的輔助性,它主要依附于消費娛樂場所的主要營業行為這一基本商行為,因此應認定其屬于商行為。若將諸如文中所述的案件都行為歸入到商法調整的范疇,成為基本商行為的輔助商行為,就可以解決消費者訴求無法滿足的窘狀,遺憾的是我國商法領域并未引進基本商行為與附屬商行為這一區分規定。確認類似在消費娛樂場所免費停車或免費寄存等的法律性質,確認附屬商行為的法律地位,在實踐中真正實現交易的健康發展,對于商法以及商事交易的發展,對于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整個上平經濟的發展無疑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超、高志強.遺失車輛民事賠償相關法律問題分析——以消費娛樂場所機動車輛遺失案為例[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5(6).
[2]董士忠.論停車場地經營者在機動車被盜案件中的民事責任[J].安陽師范學院,2007.
[3] 段雅榮.車輛在停車場所丟失、毀損的責任認定[J].審判業務,2008.
[4]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96.
[5] 張民安.附屬商行為制度研究[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4.
[6]張毓彬.超市“自動寄存柜”糾紛引起的法律思考——兼議附屬商行為及
[7] 姜姍、束安娜.超市自助寄存行為中的法律關系及其性質[J].法制與社會,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