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回顧了國內外學者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與進展,從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生產性服務業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幾個方面概述了該領域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總結已有研究的成就與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
近年來,作為世界經濟中快速增長行業之一的生產性服務業.已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全球經濟活動正在由以制造業為中心逐步向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相融合的方向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
國外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頗多,根據已有的文獻資料,Machlup(1962)首先比較準確地探討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他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必須是產出知識的產業。Clark(1951)研究經濟進步過程中的勞動力演進規律時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相關概念,羅斯托(1960)在他的經濟發展五個階段理論中認為商業和服務業包含了從制造業中轉移出來的提供生產性服務的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提出了接近生產性服務業概念的相關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對生產性服務業范疇的探究如下: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eld(1966)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指出,生產性服務業又稱生產者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企業、非盈利組織和政府主要向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提供服務產品和勞動的行業。在理論內涵上是指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務的進一步生產的非最終消費服務。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拓展生產性服務的外延,Browning和Singelman(1975)在對服務業進行功能性分類時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知識密集、可以為顧客提供專業性服務的行業,如金融、保險、法律、商務和經紀等。Hubbard和Nutter(1982)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是相對的,凡是消費性服務業以外的服務業都是生產性服務業。Daniels(1985)將生產性服務業定義為區別于服務最終消費者的消費性服務業,主要領域在于生產制造業的產業,它并不直接提供產品,但是在生產和進一步消費之間起著關鍵連接作用。Howells和Green(1987)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是為公司服務的,主要包括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以及廣告、市場研究、會計、法律、研發等商務服務業。Marshall(1987)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包括與資源分配和流通相關的活動(如銀行業、金融業、工程、獵頭、培訓等),產品和流程設計以及與創新相關的活動(如研發、設計、工程等)以及與產品推廣和配銷相關的活動(如運輸、市場營銷、廣告等)。CoffeyPolese(1989)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不是直接用來消費,直接可以產生效用的,它是經濟中一種的中間投入,用來生產其他產品或服務,是中間性的投入而非產出。GrubleWalker(1989)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大部分使用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的服務行業,它能夠促進生產專業化,擴大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生產,從而提高勞動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我國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現有的研究,主要針對生產性服務業概念的提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與特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戰略與模式、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現數等方面展開,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基本的內涵與特征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大部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滿足地方發展服務業的政策需要,屬于應用性對策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和發展思路,對于政府部門制定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國學者侯學鋼(1997)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也可稱為廠商服務業,它隨著西方“工廠制度”的確立而迅速發展起來,是為社會物質生產提供各種非實物形態的服務性產業。鐘韻、閆小培(2005)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為生產、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費的個體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它不直接參與生產或者物質轉化,但卻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活動。朱曉青等(2004)認為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技術性、知識性、新興性等三個特點。楊翠蘭(2005)認為傳統經濟學關于服務涵義與特征以及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劃分標準,已難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擴大生產勞動的范圍成為實踐發展的要求。常修澤(2005)分析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總量問題、結構問題、競爭力問題和體制問題,提出以產權制度創新為重點的體制創新思路。劉輝群(2005)分析了世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趨勢,提出信息化和網絡化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特征,服務業的開放是大勢所趨,服務貿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由此可見,生產服務業是提供生產服務的行業,主要包括銀行和金融、不包括強制性社會保險的保險業、商務服務、房地產等行業,這一概念得到早期研究者的廣泛認同。事實上,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打破了傳統的消費性服務業的局限,開辟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新領域,即原先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自我服務內容,諸如市場調查、可行性研究、產品研發、風險資本、采購管理、物流配送、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培訓等活動,實現獨立化、外置化和專業化。
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進行研究的主要文獻如下:侯永志和陳波(2002)采用1997年的投入產出表,從中、日、韓三國服務業各行業生產者使用率差異的角度分析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研究表明我國生產性服務的一半以上都投入到了第二產業,也就是說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拉動作用比較大,但是由于我國制造業技術裝備水平比較落后,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所以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貢獻率較低,難以從本質上拉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顧乃華和李江帆(2006)借助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分析我國東中西部服務業的技術效率,研究表明由于市場化進程的不一致,東、中、西部服務業技術效率存在顯著差異,并且這種差距加劇了我國服務業區域發展失衡的現象。程大中(2008)使用截面數據分析中國和13個歐盟經濟體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國國民經濟和三次產業中的物質投入消耗相對較大,而服務性投入消耗相對較小,并且中國生產性服務的一半以上是投入到第二產業,也就是生產性服務的產出大部分用到了制造業部門而不是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服務業部門,這說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低;其次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較低,感應度系數較高。以上文獻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選取不同的指標對我國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進行了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從總體上對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進行研究,并沒有對某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實證分析進行研究。
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評價指標
魏建,張旭,姚紅光(2010)根據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特征及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選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績效水平、生產性服務業社會供求及效率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綜合評價的三類一級指標,構建了指標體系。框架體系結構中的二級指標十項,評估宏觀環境、集聚水平、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發展潛力、質量效益等八個項目;三級指標有評估生產性服務業重點企業營業利潤、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等38個因素。田家林、蔣平、韓鋒(2011)利用因子分析法從4個方面即現有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規模、產業內部結構、市場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來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生產性服務業城鎮就業人數、第三產業單位法人數、生產性服務業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就業人數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全部就業人數的比例、技術市場成交額、固定資產投資額、市場化程度、人均居民消費水平等。侯超(2011)在《京津冀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評價研究》的論文中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總體水平指標和生產性服務業行業發展指標。生產性服務業總體水平指標可以反映某區域生產性服務業整體發展規模。指標包括生產性服務業人均增加值、生產性服務業密度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地區從業人員的比重三個細分的二級指標作為評價京津冀地區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模的指標;用金融業增加值、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增加值、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業增加值、租賃和商務服務增加值和房地產業增加值五個二級指標來評價京津冀區域生產性服務業內部發展指標。生產性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一項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而不斷調整的、動態的系統工程。因此,選擇有效的評價指標,構建一套比較合理、完整的指標體系,是正確評價生產性服務業綜合發展水平的前提和基礎。
四、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Francois(1995)認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和演變的經驗表明,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和供給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和產業結構特點是生產性服務業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Illeries(1996)的分析表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對科技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需求十分明顯,對人力資本領域的大量投資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有效保證。Stare(1999)以斯洛文尼亞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為分析對象,對該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現狀、特點進行了分析和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其認為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完備的信息通信設施、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是生產性服務發展的主要影響要素。Halbert(2007)探討了生產性服務業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并對各種類型的產業集聚所產生的范圍經濟進行了分析。在選取特定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巴黎都市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地理分布和區位選擇進行了實證檢驗,以此來判斷其經濟專業化的模式和特征。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多中心的產業集聚和分布是歐洲城市經濟發展的普遍模式,專業化的分工和服務外包的發展是都市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韓堅(2007)在借鑒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我國實際出發選取經濟發展水平、專業化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經濟開放程度、外部化等五個要素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構建相應的實證分析模型對各個影響因素的作用效果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受城市化水平、專業化分工以及外部化的影響比較明顯,而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開放度的影響相對較弱,并據此給出了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對策和建議。韓德超和張建華(2008)選取我國1997年到2006年間的統計數據實證分析了專業化分工、產權結構、服務業效率、工業結構、工業化程度以及制造業的集聚程度等因素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并進行了區域性分析和比較。結果表明,專業化分工、服務業效率以及產權結構三個因素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比較明顯,呈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庒樹坤等(2009)選取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相關率、專業化分工程度、政府行為、城市化水平等要素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構建相應的實證分析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金融相關率以及政府行為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作用和影響比較突出。朱勝勇(2009)選取制造業中間需求、服務業中間需求、市場環境、服務業開放程度以及信息技術水平五個要素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并采用部分OECD國家1992年到2002年間的投入產出數據,對OECD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中間需求、信息化水平、市場環境等因素對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作用比較明顯。劉婷和吳潔(2010)采用湖南省1995年到2007年間的相關統計數據對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檢驗結論表明,固定資產投入對現代服務業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其他要素的作用和影響相對較弱。由此可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在宏觀和微觀環境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一方面的條件缺少,都會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產業的發展能力受到內外部各方面動因的影響,而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能力的強弱直接作用于整體經濟規模和績效。
五、結論
國內外對生產性服務業整體的研究比較充分,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等方面,同時對服務業的區位兇素、與經濟發展和制造業的關系等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對生產性服務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域發展的狀況以及科學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關系等研究還比較少。在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在國家和區域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僅能夠吸收大量勞動力,加快經濟增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且是調整優化區域和國家產業結構,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以至于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F.Machlup。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2] C.G.Clark.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London.1951
[3] Greenfield。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4] Browing,J.Singleman。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the USA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J].Springfield Virginia。1975:13~32
[5] Daniels.W.Service Industries[M].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6] HowellsGree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uctural Change and Location in UK Service[J].The European Evidence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87
[7] Marshall.J.Understanding the Location and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K[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87(19):575~595
[8] CoffeyPoles.Producer Servic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Policy-Oriented Perspective[J].Economies Systems Research.1989
[9] H.G.Grubel,M.A.Walker.Service Industry Growth Causes and Effects[J].Canada the Fraser Institute.1989:139~203
[10] 侯永志,陳波.中國服務業的結構特征[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2(3)
[11] 顧乃華,李江帆.中國服務業技術效率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6(1)
[12] 程大中.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水平、結構及影響——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國際比較研究[J].經濟研究.2008(1):76~88
[13] 魏建,張旭,姚紅光.生產性服務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理論探討.2010(1)
[14] 田家林,蔣平,韓鋒.我國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評價[J].工業技術經濟.2011:30(4)
[15] 侯超.京津冀區域生產性服務競爭力評價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