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囚徒困境和伯特蘭德模型分析了價格戰背后的經濟博弈,并對此提出了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價格戰;囚徒困境;伯特蘭德模型
一、價格戰概述
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環境下的必然產物,當市場達到一定的規模,進入者達到一定的數量的時候,同行業的企業為了贏得市場,通過大幅度降價來擴大銷售、打擊競爭對手而采取的一種競爭手段。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用價格戰來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搶占市場份額,價格戰已成為各行各業屢見不鮮的營銷手段。然而價格戰是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可以使企業成功搶占市場份額,反之則會使企業陷入困境。如何應對及跳出價格戰困境,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價格戰它們背后的經濟博弈。
二、價格戰背后的經濟博弈
根據原則:經濟活動中具有依存性的策略選擇問題是普遍存在的,降價這個經濟活動背后有著博弈者的策略選擇和經濟博弈。常見的價格戰如圖書價格戰,電商價格戰,家電價格戰等等都可以體現這一原則。為了具體分析價格戰背后的經濟博弈,我們用博弈論中經典囚徒困境模型來討論價格戰的真正原因。為了簡潔,在某一市場上假設有兩個競爭對手,他們分別為廠商1和廠商2,他們都想通過用促銷降價的手段來占領市場,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當廠商1在考慮是否用降價來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廠商2也在采取同樣的手段,并且廠商1和廠商2都知道對方的想法。。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得意矩陣:
從上述矩陣可得出,假如廠商1和廠商2都沒有采納降價促銷的策略,則廠商1和廠商2的得意都為;如果廠商1和廠商2都采取了降價促銷的策略的話,那么兩家廠商的得意則都為;如果一個廠商降價促銷;另一個廠商沒有降價促銷的話,那么降價促銷的廠商的得意為,沒有降價促銷的廠商的得意則變成了0。由此可知,廠商1和廠商2都不采取降價促銷策略的行為時,自己和對方都獲益最大。然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廠商1或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沒有降價,那么廠商2也不會降價,這樣的話我與廠商2的市場份額將會保持不變,我和廠商2的得意都為F。但如果我不這樣做,我降價的同時廠商2并沒有降價,那么我的市場占有率將會提高,我的得意也會增加到。 反之,一旦我沒降價但廠商2降價的話,我的市場占有率將會全被廠商2搶走,以至于我的得意變為0。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我也降價,我才能維持原有的市場份額,即使雙方的得意都會減少一些,減少至。由此很容易推斷出,無論廠商2是否選擇降價,廠商1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即選擇降價。同樣的道理,廠商2也會做出相同的決定。由此可知,降價—降價策略是自我約束和自我穩定的。因此,在廠商1和廠商2的價格博弈中,廠商1和廠商2在分別制定了自己的價格策略后,不會輕易地單方面改變自己的決定,因為任何一方的策略的改變都會導致這一方的得意減少。假如這種博弈過程是無限循環的,也就是說廠商1和廠商2都采取降價的策略,最后的結果將會是廠商1和廠商2各自的得意都降至最低。
三、對于如何遠離價格戰的思考
對于存在在競爭市場中的企業來說,競爭的結果可以是企業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競爭概念,發展出即競爭又合作的關系,而非你死我活。根據博弈論的研究結果,假如在某一個特定的市場上,企業間一旦開展惡性競爭,比如開打價格戰,那么這個循環將會沒有止境,以致于將是兩敗俱傷的結局。我們可以從這一理論中得知,存在競爭關系的企業間想要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競爭,實現共同生存,取得雙贏,只有是在企業間建立良好的關系:競爭—合作關系。
(1)從價格戰轉向價值站。由式(5)的分析結果可知,均衡價格為,當代表產品相似程度的指標下降時,即產品差異變大時,均衡價格變大了,從而惡性的價格戰被避免了。由此可知,企業只有增強自身的價值,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能力,取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如細分市場,挑選合適的市場目標,設計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的,才能贏得市場;或者企業也可以采用技術創新的手段,加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自身的市場價值;最后,企業也可以采用差異化策略,如在服務、品牌、形象、包裝、等方面形成獨特之處,增強辨識度。(2)強強聯手,共同合作。企業可以通過共生營銷策略,即競爭性企業在同一市場的某個項目上進行合作;也可以是企業共同出資,共同研發,共同監督,分享研發結果;企業間還可能重組并購,最大限度以合作的方式控制成本和價格。(3)靈活實施價格策略。企業應明確自己的降價目的,了解價格戰的雙刃劍的特性,慎打價格戰,采用靈活的價格策略。如價格戰替代策略,擴大銷售網絡,清理庫存,回籠資金,增強技術研發等。
參考文獻
[1] 陳其進.“價格戰”現象的成因和效應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3):38~41
[2] 尤鵬飛.家電業價格戰中的經濟博弈[J].商場現代化.2010(34):81
[3] 徐明明.淺析重復博弈與合作行為[J].江蘇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1(8):93~94
[4] 謝識予.經濟博弈論(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