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用擔保體系是緩解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但傳統信用擔保模式存在風險收益不匹配的內生缺陷。本文認為發展再擔保是完善現有擔保體系的關鍵所在,并通過構建引入再擔保的信用擔保參數模型,試圖為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優化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我國中小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已成為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中小企業具有經營高風險性等特點,金融機構“惜貸”、“懼貸”等現象普遍存在,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資金受阻。加上我國資本市場缺乏層次性,具有高風險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較為困難,融資渠道不暢導致的資金短缺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金融支持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逐步升級。根據現代金融發展理論,金融活動對經濟增長具有引致效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金融的發展,使其不落后于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協調金融與經濟增長關系,使金融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傳統信用擔保模式的內生缺陷
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用不足內生信用擔保需求。作為專業從事信用擔保工作的金融中介組織,信用擔保機構是嫁接銀行和中小企業的橋梁,它在有效降低金融交易中內生的交易費用的同時,在提升企業信用等級、分擔貸款風險、提高銀行貸款資產安全性等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促使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傳統信用擔保模式下的信用擔保機構作為風險的分擔者,其承擔的風險與所獲收益并不匹配。這種“高風險,低收益”的內生缺陷阻礙著擔保行業的發展。
(一)擔保機構高風險特征
信用擔保機構的高風險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實施擔保業務的過程中,擔保機構和貸款銀行都面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信用程度不高、還款能力差的中小企業更愿意向銀行借款,尤其是在銀行貸款額有限的情況下,若銀行提高利率,更會加劇逆向選擇問題。
但與銀行不同之處在于擔保機構的客戶大部分是資信水平不高、不能保證按時還款從而不滿足銀行貸款條件的企業,這就決定了擔保機構承擔著比銀行更大的風險;另一方面,我國目前銀保合作機制尚不完善,由于由擔保機構提供擔保的貸款業務在銀行的總業務量中所占比重不大,合作銀行不愿意承擔任何風險和責任,這就加大了擔保機構所承擔的風險。在現實情況中擔保機構往往被迫承擔幾乎100%的風險。
(二)擔保機構低收益特征
高風險需與高收益相匹配。但傳統擔保模式下擔保機構的收益基本上只來源于擔保費,而擔保機構只能實行低擔保費率。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擔保機構的服務對象較為特殊,中小企業對貸款成本較為敏感,若擔保機構提高擔保費率,必然降低企業申請信用擔保貸款的意愿;另一方面,擔保機構若提高擔保費率會造成高風險企業驅趕走低風險企業,加劇逆向選擇問題,使擔保機構自身面臨更高的風險。也正是因為低收益特征,現實中擔保機構為了在低擔保費率下維持生存,傾向于提高擔保門檻,而這恰恰偏離了其為中小企業的提供服務的定位,造成中小企業“擔保難”的現狀。
基于以上分析,承擔著高風險、但單純依靠收取低擔保費的傳統擔保模式很難突破自身經營的瓶頸,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必須解決擔保機構的風險收益不匹配問題。
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議
(一)積極發揮政府在再擔保體系中的主導作用
發展再擔保體系是解決傳統擔保模式中擔保機構風險收益不匹配問題的有效途徑,但由于一般的再擔保模式也只是將風險在擔保機構與再擔保機構中分攤,并不能減少或化解整體風險,再擔保機構也同樣會因為再擔保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性而不愿介入再擔保業務。因此,政府應該積極介入,在再擔保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擔保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它通過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增加企業融資能力,從而為有發展潛力的公司融到資金,促進企業發展,可以增加就業、稅收,特別是若能為高技術的中小企業融到資金,可以促進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優勢。
(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降低營運成本
由于再擔保體系中三方的風險管理水平決定了擔保放大倍數的最優水平,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信用擔保體系中的各方應樹立防范風險的意識,建立自身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包括事前預防性的預警制度、事中偵察性的監測制度和事后的糾偏制度,并在承接、執行業務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同時,參與各方需規范信用擔保的操作程序和完善擔保管理制度,減少擔保業務過程中不必要的費用,從而降低營運成本。
參考文獻
[1]顧海峰,. 功能性金融創新與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研究[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12).
[2]顧海峰,蔡四平,. 我國信用擔保的金融形成機制及其組織體系研究——基于金融組織創新視角的首次探討[J]. 金融與經濟,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