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進步使世界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令人歡欣鼓舞。但現實告訴人們,人類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換來的。保護環境要改變發展的模式,將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協調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大力提高全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實施系統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政策;借鑒國外發的國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問題;建議
環境問題既是由于人類對環境的不正確態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變人類對環境的態度來解決。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人類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物質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與資源換取得來的。 保護環境主要應改變發展的模式,將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協調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987年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其學術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首次出現使用“可持續發展”一詞,并明確給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即可持續發展就是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即能滿足當代人需求,而又不會對后代人需求構成危害的發展模式。它包括三方面的涵義:(1)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2)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應與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地球的完整性,保證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3)可持續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現狀是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仍處于半貧困或貧困狀態,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貧困問題。
二、 我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環境保護還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環境污染十分嚴重:
(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天然潔凈水由于人類活動而被玷污的現象。主要的水環境污染物有以下幾類:懸浮物;耗氧有機物;植物性營養物;重金屬;酸堿污染;石油類;難降解有機物;放射性物質;熱污染;病原體。(2)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物系指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排入大氣,并對人和環境產生有害影響的物質。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很多,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在大氣中一次污染物之間或一次污染物與大氣的正常成分之間發生化學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稱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更為嚴重。(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環境要素(大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問題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關注和研究的主要環境問題。土壤污染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影響與危害在于它可導致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有害物質在植物體內累積,并可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以致危害人體健康。
三、強化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大力提高全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一是要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各級教育部門逐步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教育全過程中。二是要加強可持續發展宣傳和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充分利用電視、電影、廣播、報刊、書籍等大眾傳媒,積極宣傳可持續發展思想。三是要加強可持續發展培訓。《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需要群眾的廣泛參與,各級領導干部擔負著組織實施的重任。因此,應把各級管理干部,特別是各級決策層干部的可持續發展培訓,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實施系統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政策。一是人口問題,要保持人口規模與資源供求之間的平衡,將人口增長率維持在經濟與資源能承受的水平上;二是工業發展,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核心的工業發展道路,實施清潔生產。因地球上70%—80%的污染物來自資源的浪費,因此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和資源節約型的企業,將污染物消除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三是農業生產,推廣生態農業,實施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合理灌溉與用水政策,科學施肥與農藥政策;四是城市發展,建立合理的城市結構,控制大城市發展,合理發展中小城鎮;以城市發展的空間規劃及生態規劃為基礎,實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資政策;實施城市綠化和自然保護政策。(3)借鑒國外發的國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如歐盟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一是立法措施。特別是完善綜合環境管理方面的立法措施。二是市場措施。將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使對環境有利的商品和服務,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三是基礎支持措施。包括要完善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基本標準、數據統計、科學研究、技術改造、地區規劃、公眾參與以及宣傳教育和職業培訓等。四是資金支持機制。對于那些把環境目標建立在預防為主,并納入歐盟政策中的環境項目,在資金上給予足夠重視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陶令霞等.淺談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 錢易 唐孝炎.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