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共同話題,由于各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社會就業環境不同,而呈現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總結分析發達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對于更好地促進我國大學生就業是很有益的。
【關鍵詞】發達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經驗;啟示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數據,201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是本世紀初的6倍多。同時,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公布數據顯示,與2010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2011年第四季度企業的用人需求比三季度減少59.9萬人,下降12.4%。而201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99萬,比2012年增加19萬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國家《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以下稱《規劃》)也指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加大、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勞動力供給與企業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任務更加繁重。為解決我國現階段日益凸顯就業矛盾的矛盾,《規劃》中特別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加強就業指導、就業服務”等就業指導方針。然而,面對數量龐大的畢業生大軍,這些措施是否能很好的解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不一而答。
二、發達國家采取的政策與措施
發達國家大都實行“市場配置型”的就業機制,把大學生就業完全納入到社會就業體系中,政府對大學生就業不負直接責任和義務,因此在推行大學畢業生就業方面不進行直接的干預和限制,主要是提供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在市場運行失靈的情況下進行宏觀調控。(1)日本:設立大學生就業專門機構。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日本教育主管部門文部科學省設有專門管理大學生就業機構,其部門稱作厚生勞動省。厚生勞動省設有管理學生職業綜合支援中心,各都道府縣設“學生職業中心”,他們通過社會雇傭信息公開化,以解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信息不對稱問題。2001年8月,日本在厚生勞動省主導下建立了“工作信息網站”。網站集中了民間職業介紹機構等的招聘信息和求職者的信息,從而使企業和求職者都能很方便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這一做法為企業和學生都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2)加拿大:“帶薪實習”培養自信。“合作教育課程”是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實行的一種企業和學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即:大學生在畢業前,到對口單位參加為期4個月的帶薪“合作教育課程”,隨后再返回課堂學習4個月。如此每4個月學和用第次輪換,直至畢業。對于參加“合作教育課程”的學生來說,到企業去不僅僅是“帶薪實習”,它還是一門重要課程,只有經企業和學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學分。同時,畢業生還可以拿到用人單位的工作邀請。(3)法國:校方學生都“熱身”。法國大學生幾乎在走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就已開始為將來就業做準備,從而打足了邁入社會的“提前量”。法國的大學教育十分重視社會實踐,學校與政府機關及企業建立密切聯系,盡可能為大學生安排實習機會。通過大學生與實習單位的反饋,校方可以盡快地調整課程安排和指導方向,使就業培訓和指導更有針對性。法國多數高校有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校方會根據有關方面的專家及教師的意見安排學生的實習單位,并派人到實習單位了解企業對實習生的評價和要求,以此推動學校的教育改革,使就業指導更具實效性。(4)德國:通過立法促進就業。在德國,大學生就業不僅是學校的事,而且是整個社會的事。德國通過制定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管理就業,保障大學業生的就業權利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1947年,德國就制定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隨后依據《基本法》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勞動法規,如《職業教育法》、《就業促進法》、《訓練促進法》等。這些法律的制定將就業納入了法制化軌道,它既規范了畢業生勞動力市場,又保障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權利,同時也維護了各用人實體的合法權益。德國還特別注重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政府和金融研究機構聯合在中學、大學開設創業課程,讓學生們很早就開始嘗試自己開公司,接觸和熟悉企業管理及經營知識。其中在德國經濟研究所發起的“青年企業家”項目,中學9年級以上的學生在學校的指導下創建微型公司,其同正規公司一樣被置于市場環境中運行。同時,德國創業政策扶持的重點還通過促進創業機會的平等,保障畢業生平穩就業。據德國經濟與勞工部統計,全國50%以上勞動力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5)英國:重視就業指導和服務。英國的大學生就業時,學校一般充當就業指導 “高參”。英國高校一般都設有“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部”,既是學生們就業信息的主要“數據庫”,又擔負著為他們排憂解難,對癥下藥的心理輔導服務。服務部的資料儲藏非常豐富,不僅有用人單位的需求情況,也包括各種獎學金、教育基金資助下的深造途徑等。其工作人員常年與用人單位保持密切聯絡,實時了解人才需求情況。大學還設有專門的就業咨詢人員,向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幫助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計劃求職方向,及如何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寫專門的求職信、面試中的注意事項等。另外,英國還有一個民間組織,聯合各高校來編寫就業輔導書,發布有權威性的評估和就業率統計信息。
三、啟示
(1)完善就業指導體系,提高就業市場就業效率。一是要建立完備的就業指導機構。建立就業中心、勞動中介組織、職業中介組織以及人才市場、人才中心等一些社會性機構,學校與他們需要相互補充,協調互動,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龐大的就業指導網絡,更全面的為學生提供適時、有效的就業指導。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保證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與社會上有經驗的工作者都能夠平等的進入勞動力市場,逐步把畢業生就業工作納人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切實保證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在雙向選擇中的權益。(2)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增強就業能力。一是加快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和課程體系改革。解決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從宏觀經濟走勢、中觀經濟變化、微觀經濟需求為著眼點和落腳點,研究所在區域的社會發展和經濟變化,著眼整合師資資源,提升高校專業設置的科學預測和規劃能力,調整教材,創新教學方法,用就業率、學生綜合適應能力兩把尺子衡量高校的運行質量。二是要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支持大學生參加見習、實習和職業培訓,建立以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及企業實習實訓為內容的就業指導體系,通過就業培訓和職業培訓提高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技能,使就業指導更有實效。三是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為能夠使大學生畢業時盡快融入社會。一方面,指導大學生在入學確定所學專業前做生涯規劃,使大學生在校期間不間斷的完善和補充,進而使自己與社會發展,所學知識與專業,自身潛力與將來職業發展能夠同頻共振。另一方面,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合理調整擇業期望值,確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并可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畢業生到迫切需要人才的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就業。(3)整合就業信息資源網絡,共享信息平臺。一是就業人才信息網絡化。運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管理平臺,盡快建立全國性的人才信息網絡體系,及時把各種社會需求信息發布出去,在全國真正形成就業代碼規范,就業信息統一開放,就業指導科學合理;區域性就業信息與全國就業信息互動,定期由專門機構發布大學生就業資源和相關政策,使學生能夠對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及時加以了解,更好地調整自己所學專業,為走出校門做足準備。二是為大學生就業做好服務。加快制定和大力宣傳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人才市場等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及時發布就業信息,實現就業信息共享;做好未就業大學畢業生的數據統計、信息發布、失業登記工作,組織好就業招聘、就業指導、就業推薦、檔案管理、人事代理等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服務與就業環境。(4)開展創業教育,鼓勵多元化就業。創業激勵與創業教育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可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創業的行列,鼓勵支持大學生多元化就業。同時,政府要通過實施創業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資金補貼、大學畢業生創業基金等扶持政策,幫助他們創業,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一批示范性的創業孵化基地,以創業帶動就業,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之難題。
參考文獻
[1]傅亮.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分析.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張鵬祥,李鴻娟.當前形勢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0(36)
[3]尚志鵬.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1(6)
[4]劉曙剛,王槊.當前影響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及對策——以美、德、日等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制為參照[J].中國成人教育.2012(21)
[5]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制定《促進就業法》若干問題研究.中國勞動.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