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鑒Antr€鄐和Helpman模型,構建一個南—北兩階段框架,討論匯率沖擊對跨國公司生產決策的影響效應。研究表明:隨著匯率沖擊方向的不同,跨國企業調整其生產決策具有一定規律;當匯率趨向貶值,匯率沖擊國的外包業務量將不斷萎縮,而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資量則相應擴張;當匯率趨向升值,國際合作將可能陸續轉移到工資成本相對較高、但匯率相對穩定的競爭性國家,具體路徑為“先外包轉移,后外商直接投資轉移”。從匯率沖擊國看,匯率波動對跨國企業生產決策可能產生兩種不同性質的影響。第一,匯率沖擊會引發跨國企業的邊界和生產的區位決策排序發生根本性轉變。升值幅度越大,則原有決策改變的程度越大;第二,在相對微幅的升值和整個貶值區域,匯率沖擊只是起到調整決策轉換閥值的作用,而原決策轉換排序保持不變。
【關鍵詞】匯率沖擊;異質企業;投資區位;跨國公司
一、模型構建
根據跨國企業的運作模式,本文構建了一個從事跨國生產和銷售的多國框架:位于發達國家(國0)的研發企業;位于兩個發展中國家(國1和國2)的加工企業(兩國具有競爭性);國際市場。位于國1的制造企業是本文研究對象。調整生產決策( >1+ ln )。橫坐標表示匯率預期波動幅度,左側表示匯率升值,右側表示匯率貶值,越遠離原點,表示匯率波動幅度越大。其中, q*1表示 1o與 2o利潤曲線重合時的匯率預期波動幅度臨界值, q*2表示 1v與 2v利潤曲線重合時的匯率預期波動幅度臨界值。縱坐標表示不同效率的研發企業,效率越高則縱坐標越大。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將縱軸放大,其含義表示確定性下(匯率沖擊為零)研發企業的生產方式最優決策排序。目的就是方便與不同程度和方向匯率沖擊下的決策排序結果做以對比。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的匯率沖擊幅度和方向,對發達國家研發企業的生產模式和區位決策確實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影響。總體上看,匯率沖擊(不論方向如何),在本質上不改變Antr€鄐和Helpman提出的基本決策排序結構:低效率研發企業選擇留在國內發展,中等效率研發企業選擇外包合作,而高效率研發企業則選擇一體化合作。不過,如果站在匯率沖擊國的角度看,匯率預期升值的情況下,國際合作業務陸續轉移到其它工資成本更高的競爭性國家。并且,具體路徑是“先外包轉移,后直接投資轉移”。這種選擇的結果在確定性情形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研發企業的決策排序在匯率沖擊下還是出現了明顯變化。另外,匯率沖擊還影響到決策轉換閥值點的位置出現具有一定規律性的調整。具體地,隨著匯率預期漸進貶值,決策轉換閥值點 1和 2均前置,且貶值幅度越大,前置越多。關于決策閥值點位置的判定比較復雜,取決于兩個發展中國家的相對工資差異的大小。具體地,當相對工資水平滿足 >1+ ln 時,決策閥值點的調整路徑為:均后置→前置(外包),后置(一體化)→不變(外包),前置(一體化);當相對工資水平滿足 <1+ ln 時,此時的決策閥值點調整路徑為:均后置→后置(外包),前置(一體化)→不變(外包),后置(一體化)。由于篇幅所限,相應圖形表述省略。
二、主要結論
首先,隨著匯率沖擊幅度和方向的不同,發達國家研發企業調整其生產決策呈現一定的規律性。當預期匯率趨向貶值時,國際外包的業務量將不斷萎縮,而直接投資相應擴張,此時,從事跨國經營的研發企業增多;當預期匯率趨向升值時,國際合作業務將陸續轉移到其它工資成本較高、匯率相對穩定的競爭性國家,此時,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效率門檻因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對工資差異度而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或提升。其次,根據沖擊幅度和方向的差異,匯率波動對研發企業生產決策可能產生兩種不同性質的影響:從受到匯率沖擊的發展中國家看,與確定性情況相比,當匯率升值幅度較為顯著時,升值導致的利潤損失將抵消該國工資成本比較優勢帶來的利潤空間,匯率沖擊會引發跨國企業的邊界和生產的國際區位決策發生根本性變化。升值幅度越大,則原有決策及轉換排序改變的程度越大。總體上看,一國貨幣升值會導致該國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趨向減少,國際業務量相應地轉移到其“競爭伙伴國”,具體路徑為“先外包轉移,后直接投資轉移”。隨著升值幅度加劇,該國承接的外包和直接投資都將陸續被“擠壓”。相反,匯率貶值可能會導致該國國際合作的機會趨向增多,并且承接的直接投資對外包業務(及其產生的貿易)產生一種“替代效應”。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正處于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通道,盡管擁有勞動力成本廉價的比較優勢,在升值的幅度問題上還是需要審慎對待,這對于維護我國“貿易流”和“外資流”的可持續性以及勞工的穩定就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麗麗,國際貿易理論新動向——基于異質企業的研究 [J],國際貿易問題,2008,(3).
[2] 洪聯英,羅能生,出口、投資與企業生產率:西方貿易理論的微觀新進展 [J,.國際貿易問題,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