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繼任是家族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關鍵,與一般企業相比,其領導人的繼任顯示出獨有的復雜性,其影響也更為廣泛。許多風光無限的家族企業,在換代之后黯然失色甚至分崩離析,無不令人扼腕嘆息。如何將手中的接力棒交給下一代,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這些企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據了解,家族企業經常發現它們不斷地在與看來是不可調和的、經常也確實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作斗爭。在了解到解決這些問題有哪些解決途徑之后,也許能夠找到一個解決方法,使企業的利益都盡可能地得到最大額度。
那么怎樣才能讓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呢?
1.政府提供完善的市場平臺
政府應該健全法律,規范市場,為企業的制度變遷和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市場平臺。2004年《憲法修正案》中,進一步表明了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態度,完善了對私有財產保護的規定,明確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寫入憲法,強化了對非公經濟私有產權的保護。這對以家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為家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平臺。
2.建立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市場
引入職業經理人是突破家族企業人才瓶頸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的必然要求。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家族企業的投資者將自己直接參與管理的原因歸于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的比例高達67.1%。改變此種狀況必須建立公開、透明、健全的經理人市場和信用評價體系,通過市場對經理人進行無形的硬化約束。建立完善的經理人市場和信用評價體系,使其從保護自身人力資本的角度進行有效的自我約束。同時,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和信用評價體系的存在,還會降低家族企業創業者與職業經理人簽約的搜尋成本和創業者鑒別經理人的成本,從而使家族企業進行制度變遷的交易費用大大降低。
3.軟硬兼施的融資制度
融資困難是長期困擾家族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時常遭遇資金匱乏的窘境,而對家族企業而言,則更是一道屏障。從銀行的間接融資來看,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民營企業很難通過銀行信貸籌措到足夠資金。其實不管是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其風險控制主要取決于對融資制度和監控體系的建設,而不是以融資對象的所有權性質來判定。我們應該強化監控,而不是限制對象。放松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控制,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將有助于家族企業的資本社會化和管理社會化,使家族企業向公眾公司邁進,實現家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4.客觀面對內部變革
對創業者來說,這一過程無異于一次激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尤其對創業者,把企業管理權交給能力比自己強者去掌握,戰勝家族親情遠比克服一般人情更困難。這個過程充滿了風險和不定因素,要求作為變革主體的創業者必須具備強烈的變革意識和開拓魄力,必須成為真正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具備強烈的 “企業家精神”。創業者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識更新速度,形成適合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使企業運作日益和規范的市場經濟規則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