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新法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法規一出,各地呼聲涌起。由于現在社會年輕人承受的壓力極大,回家探親成本極高;同時,對于不經常回家的定義也很模糊,有人說常回家看看很有可能淪為一紙空文。這一法規的效果還有待商榷。中國自古就講究孝道,黃香溫席、子路負米、郯子扮鹿求鹿乳、庚道愍萬里尋母。孝道的悠久故事,表達了“孝”,不分貴賤,更不分時代。在物質社會豐富的今天,老年人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快樂。當然,快樂與否取決于父母的主觀心理感受,如果子女們完全是在司法機關或社會輿論的強制下,履行對老人的精神贍養義務,雖然也按法院判決的次數看望老人了,但不情不愿、勉勉強強,對老人變相施加冷暴力,那就不僅達不到精神贍養的目的,反而是對老人的精神折磨。
給老年人更多的心理關懷是必要的,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作為父母的孩子,我們有義務和責任給他們帶來快樂,年輕人最怕沒有認同感,中年人最怕沒有成就感,老年人最怕沒有家庭的歸屬感,我們能給他們的就是讓他們高興。其實,達到這個目的,需要我們做的并不多,并不難。每天給家人打一個電話,每周陪父母吃一次飯,每半年帶父母進行一次體檢。同時,對于老年人的心理關懷并不限于個人,社會組織能做的也很多:對于空巢老人,社區要給予關注,定期體檢并講述養生知識,約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過節召集大家過個熱鬧的節日等等。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助老的高科技產品,能給老年人帶來很多方便。所以想做一個遵守孝道之人并不難,只要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