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繞不開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這已成為各方共識。近年來,養老行業新進資本數目可觀,且隨著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經營者開始更加注重客戶群定位和服務的個性化。
就在各路資本紛紛“探路”養老產業的同時,相關主管部門也在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扶持養老產業發展方式。多部門正加快政策協調速度,據悉,今年將從土地、融資、補貼等多方面出臺具體扶持措施。
扶持政策有待細化
近年來,地方政府對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產業的熱情明顯上升,但在扶持方法上,目前仍未形成有效模式。此前民政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也只提出了扶持目標,并沒有提出具體扶持措施,政策實施效果有限。另外,養老產業目前面臨的多頭管理局面也是造成政策上難以有效突破的原因之一。此前,由于涉及民政部、老齡委、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等多部門協調,且產業扶持思路不夠明晰,因此具體政策協調期相對較長,且政策真正落地難度也較大。
近年來,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私營機構參與其中。可是,由于政府對提供中檔設施的養老機構缺乏支持,運營商還未能成功地發展出一套針對大眾市場的商業模式。同時,在業務和營運方面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其中包括市場的接收程度和負擔能力、資金和受訓人員的匱乏,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運營機構難以將國外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引進中國市場。
部門協調加快 資本投入增多
近期各部門間協調進度已明顯加快。在資金支持方面,業內人士表示,2012年扶持養老產業政策走向的最大特點就是給錢,各地紛紛顯著提高了養老床位一次性建設補貼標準,目前幾乎所有省份都已出臺了民間資本介入養老產業的優惠政策。
同時,民政部還在研究制定《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和《養老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加強對養老行業準入、運營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的監管。此外,今年有望再出臺多項行業重磅扶持政策。記者獲悉,發改委近日將啟動首支政府性養老產業引導基金,基金總規模達10億元,未來將針對護養型養老機構、日
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產品研發等養老產業各項細分領域給予引導和扶持。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日前透露,民政部會同發改委研究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已提請國務院審議。《意見》未來將以國務院名義簽發,以求對此前養老行業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進行突破,達到多部門協作使政策真正落地的目的。此外,《意見》還將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將涵蓋融資、土地、稅費等多個方面,特別是資金支持在文件中將有具體規定,支持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第三方監督體系是妙招
事實上,比起金融、土地、稅收、資金等方面的直接扶持,養老產業經營者更期盼的是盡快明確政府和社會資本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各自分工,以形成公平的市場環境。
“養老領域其實是兩件事情,一個是社會福利體系范疇的養老事業,另一個才是養老產業。”唐文湘對記者表示,“現在已經明確政府和企業應當是一個做事業,一個做產業,兩者未來應當盡快分離。”
對此,民政部也已表示,未來政府將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主要為孤老優撫對象、城鎮“三無”、農村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等困難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
業界人士對記者表示,未來政府和市場應形成明確分工,與保障房的分配相似,公辦機構享受公共資源,其服務應當提供給經濟能力較差的老人。而在政府和企業分工明確的過程中,建立養老服務第三方評
估體系尤為必要,未來應對老人生理狀況、護理需求、家庭狀況、經濟能力等進行全方位評估,以確保公辦養老服務資源能到達確實需要救助的目標。目前,山東等地已開始探索建立養老第三方評估制度,但評估內容仍僅限于生理性評估,不涉及經濟能力、家庭狀況等指標,評估內容仍不夠全面。對此,記者獲悉,民政部近期準備在各地逐步建立綜合性的養老服務第三方評估體系,為未來全面建立老年人入院和養老服務需求評估制度,以及進一步明確政府補貼投入的導向等奠定基礎。
此外,去年民政部開始啟動建立社會養老服務監測指標體系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對機構養老指標體系進行設計和分類,將養老服務和產業發展進一步納入政府工作規劃,這將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揮顯著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