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會的老齡化現象越來越明顯,曾經辛勤工作了大半輩子的人們正式脫離工作崗位,開始享受晚年生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老人們也開始考慮合理配置自己手里的資金,為自己做打算。由于知識背景、行業限制等原因,絕大多數老人對理財并不擅長,因為投資失敗或者被不良分子利用,老人損失養老錢的新聞屢見報端。
我認為,傳統的老人理財更偏重于金錢本身,實際上走了偏路,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合理的老人理財方案要以“享受美好晚年”為原則,實現“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具體說來,傳統理財所說的 “投資”,指的是“金錢投資”。由于老年人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比較低,多數理財規劃師給出的理財方案都以“保本”為首要原則。從風險角度來看,這無疑是正確的。
到目前為止,由于物價上漲速度較快,資金存入銀行已經長期處于事實上的“零利息”甚至“負利息”狀態。但相對于其他的理財產品,銀行儲蓄存取方便,適合預存一部分資金,用于應對突發事件。此外,相對于銀行儲,
蓄國債也是一個比較容易保本,同時回報比較高的理財產品。
考慮到平衡風險與收益問題,傳統理財師往往推薦基金類產品。由于老人對現代金融業的諸多產品并不熟悉,很容易被高收益所吸引,選擇一些風險較大的基金造成損失。從原則上說,因為老人對債券基金等產品不夠了解,僅僅通過相關公司的業務人員的介紹,不足以形成準確認識,所以通常不推薦老人直接投資債券基金類產品。如果追求一定程度的收益,建議與子女溝通,或者求助于專業的理財顧問,借助子女和理財顧問的能力,避開高風險理財產品。
因為老人年齡偏大,易發疾病,對應的醫療費用往往較高,一次大病就可能耗盡多年的積蓄,所以醫療保險類的投資必不可少。受觀念的限制,不少老人不信任也不歡迎保險公司,不愿意投資保險,這一點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目前保險公司眾多,針對老年人的保險產品也比較多,具體應該選擇哪一種保險,建議老人與子女能共同商量一下,對比多個公司的多個產品,選擇其中最適合自己的正規保險產品。
“享受美好晚年”并不意味著有很多錢就可以了。除了金錢投資與醫療保險之外,還應該格外關注老人的精神世界,增加精神世界的投資。傳統理財觀念忽視了這一點,沒有注意到,對老人而言,實現晚年幸福需要包含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有一定基礎和條件的老人,應該在三個方面有所投資。這些投資短期來看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很容易被理財規劃師所忽略,其實對老人自身的幸福有重要意義。
第一個方向是與子女的交流溝通上的投資。有條件的老人最好能與子女就近居住,方便與子女的交流,有什么意外的話,子女可以就近照顧。這方面的投資收益無法用金錢衡量,帶來的回報也不是可以用數字來計算的。身為子女,也應該主動實現這一點,盡可能與父母就近居住,增進代際之間的感情。
第二個方向是個人興趣與愛好方面的投資。離開工作崗位之后,有個人愛好的老人應該增加這方面時間和金錢的投資,在“老有所養”的基礎上實現“老有所樂”。目前各地的老年大學、老年活動室、圖書館等將有共同愛好的老人聚集在一起,發展個人愛好,互相交流和支持,這對老人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第三個方向也長期被人忽視——旅游。旅游本身也是一個消耗精力的活動,比較適合年齡不是很大,體力尚可的老人。我在前往各地出差和旅游時,經??吹嚼先伺c子女,或者老人與老人組團,造訪一些名勝古跡和風景秀麗的景區。與他們交談時得知,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機會到名山大川旅游,退休后能有機會到處轉一轉,看一看,感覺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