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拉開了侵華戰(zhàn)爭的序幕。1907年4月,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開業(y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是1906年至1945年在中國東北存在的日本的特殊公司,因其以公司的名義進行殖民而被稱為“殖民會社”,又被叫做“日本在中國的東印度公司”。
除了擁有鐵路之外,“殖民會社”還在各地的鐵路兩側(cè)侵占了面積不等的多個“滿鐵附屬地”。由于日本取得每10公里可駐兵15名的權(quán)利,因此,南滿鐵路成為日本大陸政策的據(jù)點。“滿鐵”在其政治、軍事和文化上的作用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它的經(jīng)營范疇,除進行瘋狂的經(jīng)濟掠奪外,還承擔了對中國進行收集、調(diào)查軍事、政治、社會、文化等情報的特殊使命,它是日本侵略中國的重要開端。
從1907年到1931年,日本人經(jīng)營的長春附屬地規(guī)模越來越大,同時這里的日本人還擁有相當大的特權(quán)。到1931年,附屬地的日本人膨脹到了10000人之多,在這些日本人中間,有相當多的冒險家憑借特權(quán)為非作歹,附屬地成了他們走私販毒、窩藏匪盜、策劃陰謀的所在地。
蕭軍筆下的“陰陽界”
在“滿鐵”時期,在長春今勝利大街與上海路的交會處曾有一座橋,名叫日本橋,它是當時滿鐵附屬地內(nèi)最大、最重要的橋梁。日本橋曾是中日地界的分界線,橋北屬滿鐵附屬地,橋南屬長春商埠地。在中國管界內(nèi),不論是偷盜、搶劫還是殺人、販毒,只要跨過這座橋就可以逍遙法外,因此,當時的長春百姓稱它為“陰陽界”。
作家蕭軍在長春生活過多年,其后他在《憶長春》一文中提到了日本橋:“在橋北面,日本人設(shè)有一幢紅色磚墻的小房子,是日本警察的派出所,俗名叫‘黑帽子小衙門’。因為里面的警察全是穿黑衣,戴有一條暗紫帽箍的黑帽子。他們經(jīng)常是掛著皮殼手槍、短劍或長刀的。一些趕馬車的,拉人力車的……全很恐懼這紅房子,稱為‘小衙門’,又叫黑屋子。如果一旦被抓了去,輕者打一頓嘴巴和耳光,重者灌涼水、煤油或辣椒水。”
日本橋原址今貌
日本橋公園
在日本橋的東北隅,也就是今天勝利大街和亞泰大街交夾的區(qū)域,還曾存在一個日本橋公園,公園的正門就在勝利大街上,面積約10余畝,呈一個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公園的正門前的臺階兩側(cè)各有一個造型奇怪并被漆成綠色的鐵鑄怪獸。
日本橋公園
西公園
1913至1914年間,日本滿鐵附屬地當局非法購買了頭道溝農(nóng)民趙洛天的田產(chǎn),然后脅迫中國政府承認既成事實。1915年,日方宣稱在該地修建公園,當時公園管理所即設(shè)在趙的舊居。公園始建時命名為“頭道溝公園”,占地面積27公頃,因1907年日本人曾修建過“東公園”(今長江路東段,人民藝術(shù)劇院一帶,旋又改為建筑用地),所以后又稱為“西公園”。
在趙洛天舊居基礎(chǔ)上
改建的公園管理所
1919至1924年間進行造園,先后植樹、修路、筑湖、架橋。1923年修建球場,拆去舊房修建管理所。至1925年,公園大體建成,還飼養(yǎng)一些小動物,開辦了為游人服務(wù)的賣店、涼亭。1937年12月,“滿鐵附屬地”撤銷,公園歸偽市公署管理。1938年11月3日,日方在公園正門前為兒玉源太郎立了一座全副武裝跨騎戰(zhàn)馬的銅像,舉行揭幕典禮,并更名為“兒玉公園”。
長春解放后,兒玉銅像被推倒,原址基座上設(shè)立了一幅毛澤東畫像,公園名稱改為勝利公園。1970年7月1日,原長春市園林管理處革命委員會在原來畫像的位置建起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塑像矗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