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2012年5、6月份期間,被告人黃某先后收購了明知是許某和陳某(二人均未滿16周歲,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盜竊所得的摩托車8輛,總價值16000元。
觀點分歧
本案爭議焦點是許某和陳某盜竊行為是否能夠構成犯罪是被告人黃某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前提條件,對此存在二種不同意見:
觀點一:鑒于許某和陳某的這一上游行為不構成犯罪,因此,黃某的收購行為也不應構成犯罪,只能對其追究相關的行政違法責任。
觀點二:許某和陳某所實施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并非本案被告人黃某收購贓物的行為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必要條件,只要所收購的贓物或贓款達到一定的數額,就應當認定構成犯罪。
律師說法
律師贊同第二種意見,主要理由是:
第一,要正確理解我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的立法含義。
從“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的字面含義看,容易讓人誤解為只有在先前行為獨立構成犯罪后,行為人對先前犯罪行為所得贓物予以收購的行為,才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萬里律師對上述觀點持保留意見,該觀點只看到法條字面的含義,并沒有深入挖掘立法者賦予該法條的實質含義。
第二、我國法律并未規定先前行為獨立成罪是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必要條件。
上游行為構成犯罪與掩飾、隱瞞的行為構成犯罪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一方面,上游行為獨立成罪時,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的行為并非一定成立犯罪;另一方面,上游行為不獨立成罪時,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的犯罪行為也能夠成立。根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收購者將數額較大的贓物予以收購,嚴重影響司法機關追索財物的正?;顒樱梢詫ζ渥肪啃淌仑熑?。
第三,我國司法解釋對此也有相關的規定,但僅是針對某些特定掩飾行為。
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的規定“明知是盜竊、搶劫、詐騙、搶奪的機動車,實施‘買賣、介紹買賣、拆解、拼裝、修改發動機號等’行為之一的,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最后,應正確適用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法條。
在相關法律或司法解釋未出臺之前,對于情節嚴重的情形,可以比照上述規定;而對于何種情形下,需要對相關行為進行立案給予刑事追訴,只能根據刑法的基本原則來予以認定,期待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司法解釋等規定統一司法適用。
名詞解釋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源于2007年5月1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與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針對該類犯罪行為,將刑法第312條規定的關于“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的內容進行了細化和補充,解決了實踐中比較常見又容易引起爭議的幾種掩飾、隱瞞犯罪所得被盜機動車行為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