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子不傳賢”家族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傳子不傳賢的權力交接方式,尤其容易導致家族內部在權威真空期對權威爭奪而帶來的傾軋。
2003年,海鑫集團董事長李海倉突然遇害,且未留下遺囑,一時謠言滿天,最后企業的繼承由地方政府協助其家族完成。但這種繼承方式對企業究竟是不是最優選擇,仍值得商榷。
在“傳子不傳賢”的傳統下,企業的非家族員工缺乏向心力,而決策者近親繁殖的結果使其決策品質相對低下,往往使家族企業走向衰敗。但這一根深蒂固的傳統至少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家族企業的決策制定和沖突解決往往更加有效,然而內部治理取決于家規而并非外部紀律的現實,往往導致其職業化水平偏低。
香港麗新集團的創始人林百欣擁有5個上市公司。他以工作努力而聞名,卻曾長期為繼承問題而苦惱。由于對二兒子林建岳比較疼愛,所以林建岳大學畢業后就直接出任公司副總裁,但緊接著就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許多家族企業的內部治理取決于家規而并非外部紀律的現實,往往導致其職業化水平偏低。在訓練繼承人這一環節上,絕大多數企業徹底失敗,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比比皆是。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也在為解決企業接班人問題而憂慮。正泰有100多個股東,其中有9個是高級管理人員。南存輝鼓勵這些高級管理人員的子女念完書后不要進正泰,而是到外面去打拼,并在打拼過程中對他們進行觀察和考驗。若成器者,可以由董事會聘請到正泰集團工作;若認定是“敗家子”,原始股東會成立一個基金,請專家管理,由基金來養那些“敗家子”。這就是他的“敗家子基金計劃”。企業歸根到底都是社會的,財富歸根到底也是社會的,只不過在你有生之年,你在操控著這家企業?;谶@一點,誰是接班人并不是最重要的,誰有領導力,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就讓誰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