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創造了制造業的成功神話。然而,為了提高效率、改善安全系數,中國工業仍迫切地渴求質量管理專業人才。為此,記者歐茲格?易卜拉欣(Ozge Ibrahim)采訪了英國商會首席中國顧問吳克剛(Kegang Wu)博士。盡管該訪談的目的是向西方質量專業人士展示中國質量發展的機遇,但其中的一些觀點對于中國質量人士亦能有所啟迪。
中國工業正經歷著全面的快速增長期,并將長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受此鼓舞,許多西方人士對中國的興趣日益濃厚。一些外國企業已經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神話中謀取了大量利益,比如中國的電子制造業,但仍有一些投資者努力進入那些尚未涉足的市場領域。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快速成功也導致了保障有效監管的法制建設滯后于工業高速增長,有時甚至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然而,這也為西方質量管理專業人才去中國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質量人士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專長幫助中國規范生產制造標準及流程,在實現銷售和收入目標的同時,確保工人和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中國的能源部門憑借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益方面的成功,贏得了領先的競爭地位,并試圖在全球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這在諸如太陽能電池等替代能源技術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在獲得中國政府數百億元的巨額貸款后,中國光伏企業在全球的產能達到了50000兆瓦。其中的絕大部分產能集中于中國國內及亞洲其他一些國家。這意味著光伏能源生產的各個環節都經歷著快速的發展,對比2000年全球生產能力僅為100兆瓦的歷史數據,是對這個結論的很好印證。此外,中國的汽車工業也獲得了成功,替代能源與汽車生產的結合意味著中國已成為未來轎車生產領域的主要競爭者。


吳克剛說:“中國在電動汽車方面的投資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他們也渴望與專業的技術企業進行合作。對于電動汽車領域的英國企業和專家而言,在中國工作大有可為。”
近期,中國與德國簽署了一項價值約94億歐元的合作協議,投資重點集中在替代能源和汽車領域。目前,英國也正在尋求與之類似的合作意向,重點方向主要是電動汽車及混合動力、氫能轎車方面的產品研發。吳克剛表示:“合作重點已經確定為這個方向。它或許也是需要更多資源與合作的重點領域。英國在可持續能源技術方面擁有的很多專業知識同樣適用于中國市場,甚至是傳統的中國制造商。汽車工業仍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部門。”
此外,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加劇了針對能源的需求。中國是繼美國之后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在2011年德班氣候峰會制定新協議的反復磋商中,中國一改其長期以來對執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碳排放限額的回絕態度,這一積極行動令環境保護主義者津津樂道。德班峰會對《京都議定書》中37個發達國家和歐盟成員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設定的約束目標進行了修訂。
在能源和汽車工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中國的醫藥行業和醫療設備行業卻在許多方面躑躅不前。首先,傳統中醫藥迄今未能在世界市場贏得一席之地,無法在藥品主流市場立足。造成這種局面的部分原因在于其專利權和標準化程序過于陳舊。
據全球財務會計服務機構普華永道發布的一份名為《中國醫藥行業投資》的報告稱:“近年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將傳統中醫藥的發展視為戰略產業重點,并著眼于通過中醫藥行業的現代化提升其產品出口潛力。有力證明該項新戰略重點的舉措包括:重視專利權,并鼓勵與該行業產品相關的現代化應用。”
但報告也同時強調了監管和藥品注冊的問題,并指出:“傳統中醫藥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亟待解決其生產流程中標準不一致的問題。”
“雖然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規定,中草藥生產者必須遵循1995年頒布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但比比皆是的管理漏洞嚴重削弱了這項認證的效力。在2007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加大了管理監察力度,通過調整GMP規則及其應用、執行和檢查程序,努力杜絕監管漏洞。”
吳克剛認為,相對其他行業而言,針對食品和藥品產品的國際化評估最難實現。首先,必須擁有最先進的試驗標準,對于藥品則需經過實驗室試驗階段之后,再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最后則是產品注冊。所有這一系列的程序對外國企業而言都是嚴峻的考驗。但同時,所有這些環節也為質量管理專業人才的介入創造了良機。”
近年來,中國政府提高了市場干預程度,并完善生產流程規范和生產者自身監督方面的法律法規。醫療器械市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近期出臺的監管草案,特別在醫療器械定價方面,將對向中國進口或直接在中國生產醫療器械產品的跨國公司產生明顯的沖擊。
目前,中國政府出臺了多項有力的鼓勵性政策,用以支持并培育其國內的醫藥和生物技術產業。這些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減免、申請直接貸款、多個技術工業園區的開工建設。與此同時,隨著競爭日益加劇以及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OTC市場,這個細分市場也面臨著戰略調整的壓力。
普華永道在報告中建議:“持續、積極的廣告攻勢和品牌建設可能成為企業賴以區別其產品的兩大戰略。OTC市場面臨的其他挑戰還包括提升產品質量和包裝設計改進的需要,以及進一步獲取更有效的分銷渠道。”
提高安全標準,防范更多事故的發生是中國積極求助于西方先進經驗的原因之一。與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樣,西方國家的企業和商界領袖與中國方面建立富有成效的交往關系勢如破竹。為了在中國國內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英國企業正在不斷地努力向日漸壯大的中國經濟注入投資。通過利用貿易使團及其他外交途徑,英國政府也積極投入到這方面的工作之中,英國政府的現行目標是:到2015年,中英貿易額翻番。對于中國和西方的商界領袖而言,眾多可為兩國之間提供接洽服務的互聯網站也是可行之選,這些網站的建立大都為了滿足中國國內對西方商品和服務的龐大需求。
吳克剛強調,對于工作在英國各行業的專業管理人才而言,這里充滿著巨大而廣闊的機會。“英國以標準、設計和技術聞名于世。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將不斷提振制造業,以確保其產品能夠滿足發達國家的更高標準。此外,他們還將著眼于如何擴大消費市場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服務產業,從而在保證優質加工產品自給自足的同時,滿足國內人群的消費需求。
他還表示:“所有這些領域都意味著新的發展機會,實際上,也與英國在行業標準、設計、市場和品牌方面的經驗吻合。”

事實證明,在西方大型企業、公司集團(特別是電子市場的經營者)與中國商界成功建立交往的同時,中小企業卻在尋求合作之路上舉步維艱。吳克剛說:“英國的中小型企業無法有效地利用中國市場,其原因十分復雜,但最主要的還是在于他們對獲取信息的具體途徑和方式知之甚少,以至于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對口機會。”他相信,無論是中國工業界及其從業人員還是西方企業,這樣的橋梁機構對于雙方的合作至關重要。目前,雙方合作的主要顧慮之一在于如何克服某些文化差異給商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就這方面而言,首要的差異就是語言。正如吳克剛指出的那樣,懂中文的英國質量管理專業人才寥寥無幾,而精通英文的中國企業員工也為數不多。
盡管存在一系列顯而易見的問題需要克服,吳克剛和他的團隊仍然相信,質量管理專業人才應該對中國龐大工業體的迅猛發展做出快速反應,抓住它所提供的良機。他警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即使將去年制造業活動整體低迷的報道考慮在內,當前的市場條件仍比以往更為優越。
相比西方的市場條件,中國仍在為大批專業市場專家和質量管理專家提供施展才智的絕佳舞臺。吳克剛總結道:“任何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經營的企業,都會面臨挑戰。你不能等待市場因你而變。如果你希望有所作為,那么盡快行動起來,現在正是籌謀如何進入中國市場的正確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