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鮮躍勇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增強該項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我們對中專一年級的全體學生進行調查研究。這一研究,對有針對性地對一年級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糾正一年級學生心理發展上的偏差,行為表現的偏差,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專新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對象是宜賓職業技術學院中專一年級新生1004人,工具是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采用同一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集中測試的方法,統一指導后發放測量問卷,測驗采取記名(有利于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集中作答后收回測量表。要求在統一指導后集中填寫,問卷未填或全部填“是”或“不是”,即按無效問卷處理,不計入統計。參加測驗人數954人,占總人數的95%,其中男生593人;女生361人。城鎮學生189人,農村學生774人,回收954份,回收率99%,無效問卷3份,問卷有效率99%。
二、結果與分析
1、總體情況
從上表可見,我院中專一年級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其中,學習焦慮最為嚴重,占到84%,其次是過敏傾向,占76%,有60%的學生有自責傾向,56%的學生有身體癥狀,24%的學生存在的自己認識不清的問題。
2、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中專一年級新生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
從上表可見,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較大差異。
三、原因分析
1、入學門檻低。基本沒有門檻就進日中專以后,心里覺得應該好好學習,但由于基礎較差,因而擔心考不及格,畢不了業,將來找不到工作。
2、愛的缺失。中專生中的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被忽視的弱勢群體,他們在小學、初中就是學習上的“差生”,得不到老師、家長、親友的肯定,得不到同齡人的認同,長期在否定、指責中生活,缺乏自信、自尊。
3、留守家庭、問題家庭的影響。在留守環境下,學生物質上的需求基本滿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卻難以得到滿足。問題家庭中父母的不和諧,常常把子女夾在中間,讓子女無所適從,缺乏安全感。
四、基于以上分析和討論,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教育應重視以下方面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學會情緒調節,面對現實,迎難而上,尤其是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優點,重新找回自信。
2、加強就業教育
指導學生作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的短期目標、中長期目標,并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督促學生落實,帶領學生走向進步。
3、調整修訂教學計劃
本著因材施教原則,遵循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規律,按市場需求,修訂教學計劃,揚學生聰明、活潑、精力旺盛之長,避學生基礎文化課薄弱之短,加強職業技能教育。
4、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
從長遠來說,還要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使學生在遭受挫折時不至于茫然無措,心理失衡。
5、創設愉快的學習環境
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和諧的學習氣氛,推行愉快教學方法,客觀地評價中專生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和學習心理、學習水平等,正確指導他們進行學習。
6、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
學校要設心理健康輔導室,建立心理檔案室,編印心理健康教育資料,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老師和班主任可根據心理測試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團體的或個人的。
7、擴大學生的生活空間
學校經常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通過各種社團開展藝術節活動、體育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等,增加相互交往的機會,增強同學們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能力,增強其自信心。
8、根據性別差異進行心理指導,生理衛生教育,行為指導。
9、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學校班主任要與家長建立暢通的溝通的渠道,家校合作對學生進行幫助和教育。
總之,中專一年級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著層次參差、類型復雜的特征,但只要教師,以愛心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及時做好學生中出現心理適應問題的預防工作和疏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