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就是要掌握其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一提示與規約,對于吸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并運用于現實生活,多年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一個較抽象的命題,認真分析其內部元素的內涵與相互關系,建立操作性的理論實現模式,對于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發展,以及在現有文化背景下的大眾化過程將大有助益。本文就此問題,將長期思考的結果公之于眾,以求成效之萬一。
【關鍵詞】立場;觀點;方法;邏輯關系
與馬克思的理論關系最密切的是黑格爾哲學,當然,費爾巴哈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對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來說,寧肯說是從反面發生的。因為現在理論界基本公認,馬克思主義就其理論本性來講,從它在一個半世紀的存在理由看,已經用自身的生命力凝煉為一個概念——人類解放學。從這個角度講,費爾巴哈的“人”,恰恰是馬克思追求的一個倒影。如果說費爾巴哈的“人”是從天國解放到人間,那么馬克思就是把“抽象人”解放為自由人。因此,并不僅是由于費爾巴哈的理論短命,更是由于理論涵蓋力的需要,馬克思更得益于黑格爾,得益于他的邏輯體系的建構,以及哲學主體不斷發展的推導方法。
當然,馬克思的體系是更加宏大的,它要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體由分離“演化”到回歸。由于頭緒繁雜,只能分段來做。后來,列寧只能從形式上進行了“三分”,為的是讓初步接觸這一理論的人能選擇一個單純的入口。學習和研究較為深入一點就會感到其理論力量的威攝和涉含內容的不可窮盡,由此,便理所當然地訴諸于“立場、觀點、方法”。
一、關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
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不僅對我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了杠桿性的推進作用,同時,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地位,對于掌握其理論精髓所應采取的態度與方法,點出了在保守狀態下不可言說的真相。“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摘專業的人讀的,群眾怎么讀得懂?要求都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的,辦不到。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最近,有的外國人議論,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為大本子多,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睂@段話,要做兩個層次的理解。
第一是專業與非專業的區別。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既便是把馬恩列一直到毛澤東鄧小平的所有文本都通讀一遍(有精與粗之分)也不為多。因為理論工作者不僅要深知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的具體歷史背景、文獻產生過程、直接的社會影響、有些還走過了曲折歷程、備受顛簸等等。必要的時候還要查閱德文原版,重新翻譯某些文字。既便如此,由于時代變遷、社會生活樣態的面目全非、語言對象的相去甚遠,就算不考慮詮釋學的價值,也有大量的訂正、補充、重新確立邏輯關聯并說明變更理由等等工作要做。
進一步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是一部宏大的工程,這里面有數不清的課題和研究方向。得遇其中一個機會,或者說擔負其中一項任務者,既是學術生涯之大幸,也必然付出大量的思考勞動。這其中還一定會發生相左相悖的見解,從而出現數倍于原創的觀點與理由。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是接近真理的基本步驟。
以上是對專業性工作的大致理解。
至于非專業,那就要講一個“精”字。其中又有兩個層次。第一是領導干部的學習。建立學習型政黨,第一位的就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它與專業研究大不相同。首先是不用讀那么多“大本子”。馬克思的《資本論》,讓廣大干部去通讀肯定不現實。當然,也不排除有些領導干部由于個人專業和工作環境以及理論積累所生發的吸引力而接近這方面的專家,但是作為普遍性的倡導就不實際了?!拔母铩逼陂g,曾號召全體黨員和干部學習馬列的六本書,它們是《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國家與革命》、《反杜林論》、《哥達綱領批判》、《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可以說,對于縣鄉一級的干部,由于那時受教育水平所限,這種經典學習基本流于形式。書本大批印刷出來了,還可作為贈品送給優秀單位和個人,可實際上就像大慶人靠“兩論”起家——《實踐論》和《矛盾論》還比較現實,而送給它們以上的六本書也是強人所難的。
中央黨校每年都有兩期高級干部學習班,為了對當下國內外局勢做出準確判斷,集中高層次理論分析,采取相應策略,這樣的學習非常重要。省部級以下的基層領導干部,也應該定期進行專門的學習與交流,承上啟下,在百忙的工作中突出大方向,既要解決實際困難,又不脫離事業的中心,這種常態維持下來并不容易,所謂執政能力這是重要的一個標志。
另外一個層次就是普通公民的學習問題。如果按照最低標準,只要不違反法律條文和道德規范,就是一個合格的公民??墒牵瑢W習型社會的要求則要高得多。能夠自覺地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思考和行動,這就是較理想的狀態。但是,如何達到這樣的狀態,首先應該在理論上搞清楚,學馬列到底要學什么,怎么學。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到底是什么樣的邏輯關系?他們分別如何對人的思想起作用,這就要深入一點思考了。
二、人格是立場的支點
馬克思雖然一生窮困潦倒,但是精神上的強大動力和高能量的輻射度,已經使他成為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人。當人們說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按照人們社會分層的自發傾向,個人的家族血脈就已經決定了其基本的社會立足點,這也是政治立場的雛型。從階級分析的原則出發,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那個階級的利益來言說和行動,甚至不同的階層也會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劃出明顯的界限。但是,這種所謂立場只是原發性的起點,是未經理性選擇的自發形態。以往參加革命的大多數受壓迫者都屬于這種情況。但是經過理性反思和長期體悟一定會建立起自覺的信仰與主義,這寧可說是人格的升華與靈魂的再造。所以,那些由于革命的勝利而官居高位的長者,無不感激革命,感激革命的引路人,感激時代提供的機遇和鍛煉。
但是,作為知識分子,特別是富裕階層出身的知識分子,他們的人生道路與終極目標,卻不能按社會分層的自發傾向來論定,而馬克思恰是一個典型范例。按照他三十而立的境況,既便不去做律師,肯定也是大學教授甚至高端學者,也或許進入實業階層,成為精道的資本家也是有可能的。然而這些都沒有成為現實,他堅定而執著地選擇了為人類的解放而工作。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中,從毛澤東到劉少奇、周恩來等,他們的人生道路的選擇,也十分類似于馬克思。為了這種選擇,可以鞠躬盡瘁,也可以殺身成仁,儒家文化的精髓對于人們做出大義的立場選擇非常重要。
可見學習立場就是學習選擇,然而這種選擇又不是一勞永逸的。判斷一個人是否離開了自己所選的立場,是很復雜的,以陳獨秀為例,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地位和價值自不待言,可是后來,他的頭上卻落下了“機會主義的二次革命論”、“右傾投降主義”、“托派”、“反革命”、“漢奸”、“叛徒”等等的政治帽子。不管這些罪名在歷史的檢驗中加上多少注解,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陳先生的信仰與馬克思主義肯定屬于“道不同”的關系。這說明要保持自己所選立場的純潔性,使它始終不離開自己的主義與核心價值觀,那就要在世事的變化中,對自己的行動做出控制性微調和修正,以求在本質上延續一貫的方向,這既需要判斷力也需要勇氣。
哲學家李澤厚先生曾經在十二歲時發生了生存危機,“人終究會死,那為什么要活著?”他后來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為人類活著??梢哉f,沒有解放全人類的思想,不會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這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在復雜多變的社會運動中,在一些重大的歷史關頭,總會考驗出一個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程度。由于大眾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判斷力和決斷力都不會成為問題,只要是如馬克思那樣,把大寫的人放在一切競爭與沖突之上,并將自己的一生化入超越現實的具體運動當中。
三、觀點是立場與方法的融合
關于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掌握其觀點這個提法,它直接的對立物就是死搬硬套的“本本主義”。學觀點也可以說是掌握精神、抓住精髓、得其真諦。但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提法,它無所不包,又不落具象,既在歷史長河中,又在社會潮頭上。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段精辟結論,在放出原始光彩的同時,更延展到今天,對社會的發展響起重錘。
實際上,對馬克思主義,既不能直接搬用,又不能將原始文本變得面目全非,這個通向其觀點的路徑只有一條,那就是找到其立場與方法的融合點。
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論,這曾經都是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念,實質上,用它們稱呼整個馬克思主義更為恰當。過去也揭示過,唯物論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辯證法既是方法論也是世界觀。但是,用立場和方法來進行分析,不但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更加符合作為一個整體的馬克思主義本身。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方法,這首先就表明了一個立場——人民群眾的立場。因為這里的物不是自然觀當中的物,而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當然,人民群眾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群體來承載,以推動社會前進為標志。而以資產階級生產關系這樣一個最后的對抗形式的結束為人類史前時期的結束,真正人的生活才剛開始,人民群眾這個概念便失去了獨立的意義。
馬克思站在結束最后一個對抗形式的主體——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他的方法有什么特點?如果說費爾巴哈的方法帶有直觀機械性,那么在馬克思這里所體現的則是能動思辨性。
思辨與思辨哲學絕不是一回事。大家都知道馬克思說的“思辨終止的地方,既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瘪R克思這里顯然是指黑格爾哲學的終止,但是思辨的方法,作為“合理內核”的辯證法,不但不能終止,而且需要經常自我超越。
從天國降到人間,馬克思和費爾巴哈在唯物主義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最終目標的不同,他們的軌道也就不同??梢哉f費爾巴哈沿著前進方向,其軌道是明顯下沉的;而馬克思則是平直向前的。
馬克思———
唯物主義方向————目標:人類解放
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是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法來批判黑格爾的,馬克思說“李嘉圖把人變成了帽子,黑格爾則把帽子變成了觀念”,而費爾巴哈是把人和觀念都變成了帽子。
生產力的活躍就是人民群眾現實運動的活躍,反映在精神領域就是思辨的活躍、辯證法的活躍。大家都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因為具體問題在進行具體分析之前只能是作為思考對象的意外來出現,它與一般的共個性的關系有所不同。它首先是不能用貫常的原則來解釋,既沒有先例,也不允許“試探排錯”,必須靠思想的首尾一貫性做出合乎邏輯的判斷,從而采取科學行動。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首先在一國取得勝利”的論斷、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鄧小平“中國特色”、“初級階段”、“一國兩制”等等,無不是用具體分析的方法得出的。
可以說,方法是枝葉繁茂的樹冠,立場則是扎入地下的根系,前者總要經常從后者那里吸取營養,獲得生命力。對于社會發展來說,必然是為了誰就要依靠誰;代表誰就要理解誰。道路始終不變,障礙不厭迂回。求實效敢露真相,志高遠力奪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