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新片
核心提示
1992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nèi)外,春暉啊!暖遍了大江兩岸……
當年一曲《春天的故事》,形象地表達了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中國社會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有這樣一本關于鄧小平的書——《鄧小平時代》,該書不同于一般的傳記寫作,重點敘述的是鄧小平1977年復出之后的政治生涯,縱貫鄧小平時代的起始、展開、挑戰(zhàn)和終曲……
由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撰寫的《鄧小平時代》簡體中文版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該書對鄧小平一生和中國改革開放之路進行了全景式描寫,英文版因其獨特的視角、翔實的資料而廣受好評。
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國內(nèi)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檔案資料和為數(shù)眾多的獨家訪談為基礎,對鄧小平個人性格及執(zhí)政風格進行了深層分析,并對中國改革開放史進行了完整而獨到的闡釋。全書人物、事件眾多,既有對人物關系的細致解讀,又有對當年重大事件和決策的深入分析,被譽為鄧小平研究“紀念碑式”的著作。
該片是國內(nèi)首部愛國題材3D電影。真實再現(xiàn)了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壁畫家張仃代表魯迅美術學院在參與設計國徽的過程中用其出眾的才華設計出令國人驕傲的“國徽”的故事。衣著裝扮在當時很新潮的張仃,思想激進又很注重傳統(tǒng)。他32歲時在接受周總理的任命后,開始參與設計“國徽”。影片圍繞是否將天安門設計成主要的國徽圖案這一話題展開,最終張仃團隊的設計得到了周總理的肯定,再結合梁思成的設計與構想,成就了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由紅色齒輪、金色嘉禾、齒輪上方五角星下方的紅帶以及位于中央的天安門城樓共同構成的,高高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徽”。整部影片無不彰顯著青年愛國者的智慧、才華和愛國情懷。
電影《南泥灣》講述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八路軍三五九旅在缺衣少糧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懷著對革命事業(yè)必勝的堅定信念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陜北好江南的一段真實而悲壯的故事。影片沒有去渲染大生產(chǎn)運動如火如荼的場面,而是以一名女戰(zhàn)士的日記和心路歷程描述為線索,通過一個連隊的拓荒開墾以及與饑餓、狼群、缺水的斗爭,刻畫戰(zhàn)士們真實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陜甘寧邊區(qū)大生產(chǎn)運動的真實場景。而毛澤東在延安窯洞為“南泥灣”精神題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經(jīng)典題詞,也將在片中首次展現(xiàn)。電影既繼承了傳統(tǒng)主旋律電影的成功經(jīng)驗,又大膽融入現(xiàn)代電影元素,使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