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江柳村,每天早上和傍晚,總有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男子背著竹背簍,領著一群低年級學生,小心翼翼地在山間小道上行走著。他的背簍里裝滿了孩子們的書包。他就是翁江小學唯一的老師,被稱為“背簍老師”的余啟貴。
從和平鄉到江柳村翁江小學有33公里的路程,在環山而建的碎石子路上,時而還會看到“小心塌方”的警示牌。越過幾座高山之后,在一片層次分明的梯田之間,出現了一塊難得平坦的小空地,一棟兩層的小木樓,一根升著五星紅旗的木桿,翁江小學就蝸居在這大山坳里。
余啟貴介紹說,目前翁江小學分兩個教學班,一年級有15名學生,學前班有8名學生。這些孩子在這里讀完二年級之后,會轉到和平鄉完小繼續他們的學業。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江柳村,讀過高中的余啟貴在村民的眼里算是了不起的“文化人”。1990年,22歲的余啟貴被村支書推薦到了江柳村完小(即現在的翁江小學)當代課老師,這一干就是10年。由于工作成績突出,2000年他被縣里聘為正式教師,調往其他鄉鎮任教。
幾年來,翁江小學老師換了一個又一個,想到家鄉孩子們的上學問題,他有些憂心,“本地的老師如果不為當地的教育事業服務,都奔著優越的條件走了,作為一個老師,我覺得對不起鄉親們。尤其是低年級的教育,越是薄弱的就越應該抓好”。抱著這樣的想法,2008年,他毅然提出調回翁江小學,為家鄉的教育事業盡一份力。
老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可在江柳村里,余啟貴卻不得不變成學生的“第二家長”,不僅要教書,還要接送孩子們上下學,給孩子們做午餐。
翁江小學的學生都是周邊幾個組的孩子,大多數孩子的家長已經遠離家鄉出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或者爺爺,而最遠的沖頭組離小學有差不多3公里路程。平時,余啟貴都會將孩子送到半路,然后由孩子們的家長來接,但有的時候天氣太惡劣,一些孩子沒人來接,余啟貴就會一個一個地把孩子們安全送回家才離開。
一年級學生潘秀娟的奶奶潘旺妹告訴記者,她是沖頭村民小組的村民,因為家里離小學太遠,所以她平時把孫女送到半路,然后交給余老師。
翁江小學本來沒有開設學前班的任務,但是考慮到孩子太小家里沒人管,在村民的強烈要求下,翁江小學才增設了學前班,免費給年齡較小的孩子們上課、輔導。學前班的孩子,最小的才5歲。每天,余啟貴都要護送低年級尤其是學前班的孩子上學放學。
在當地,背簍是最普遍的一種運輸工具。山路迢迢,書包又沉,余啟貴就把孩子們的書包都放在背簍里;有的五六歲的孩子走不動了,越走越慢,余啟貴索性把書包拿出來讓孩子們各自背著,然后把走不動的孩子放在背簍里。有時去給學生們買菜,他也是用背簍背回來。
自從2012年國家實行學生“營養午餐”政策后,翁江小學也建起了食堂,而這個食堂就設在了余啟貴的辦公室里。余啟貴也多了一項工作,給孩子們做午餐。
“營養午餐執行以后,學生好了,老師就苦了。但是沒辦法,為了學生,我們老師累一點也值得,習慣了也就好了?!痹谶@間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一邊的桌子上整齊地放著已經改好的試卷,而另一邊的長桌上則放著高壓鍋、砧板、炒菜鍋等用具,還在解凍的豬肉和洗好的青菜都放在盆子里,等著余啟貴“料理”。
一下課,余啟貴先打開學校廣播,播起了加減法和乘法口訣,給學生們加深學習印象,然后他才有空鉆進廚房里煮飯做菜。午餐做好后,學生們排隊打好飯,端著碗在操場上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而余啟貴總是最后一個端起碗吃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