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魯海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電氣電子工程學院,杭州 310053)
一個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人力資源開發、科研和服務及組織管理整合,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核心,并通過課程開發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達到各專業要素突顯效用,使得專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1]。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示范性專業建設項目的順利驗收,是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辦學實力和成果得到國家初步肯定的標志;進入示范建設后續推進階段,如何繼續鞏固示范建設成果,并進一步提高專業核心競爭力水平和擴展核心競爭力內涵,需要站在新的起點上,切實將發展落腳點落實到以內涵建設和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上來。本文以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建設為例,通過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為其它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是在辦學過程中逐步培育和積淀形成的,并孕育于學校的文化,融合于學校內質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校整體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學校在人才教育、科研開發和社會服務等職能上的競爭力水平。因此,推動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途徑。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具有個體文化、輻射和發展持續性、經濟和社會效益三方面的特征,如圖1所示。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人才、技術和機制三種要素。它們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動可以促進該專業核心競爭力的長效和循環提升,如圖2所示。

圖1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特征

圖2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要素
在企業的對應崗位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有特定的層次要求,因而在專業教育上需要突出適應能力和崗位針對性的培養。調研發現,該專業畢業生在進入企業一年或更久后,較多人員由生產調試崗位轉為質量檢驗、工藝管理、技術支持、維修服務和產品設計等崗位。因此,應對各種職位和崗位的能力進行內容和層次上的細化,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具體目標,進而建立有利于提高專業拓展能力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體系。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必須增強市場觀念和社會意識,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關注和跟蹤市場動態;專業建設需要進行畢業生跟蹤調查,形成廣闊的生源面和就業面,依靠當地社會和經濟組織的協助和支持,并接受有關社會職能組織的監督和檢驗。此外,應重視通識教育和能力教育,培養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并切實落實職業發展導向的教育理念。依據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核心能力,針對企業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歸類和細分為多個專業模塊,并強化專業的應用技能特征。在培養學生專業職業能力和行業通用能力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為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提供有特色的優秀人才,即專業核心競爭力也體現在這種職業發展導向的素質教育中,體現在就業市場上學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并且一般很難被其他院校效仿[2]。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在示范建設后續推進階段,應緊緊圍繞提高核心競爭力,根據區域振興規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要求,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優化現有設備和實習基地等資源,積極協調發展與傳承、內部與外部、當前與長遠、整體與個人、競爭與合作等多種關系,推動該專業的長期和可持續發展。
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基本點和出發點,定期開展企業人才的需求調研,并與行業專家、教育專家和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和論證專業定位,加強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為學生建立立體化的教學平臺,積極參加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主動與企業合作開發教學資源和專業課程,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力爭用國際上通用的高技能人才和職業資格標準引導教學。
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根本任務,在教師能力提升、結構優化、職業道德和人才選拔等方面繼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人才共用、校企互通的互助機制,引進一批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專業兼職教師。按照校企共建和資源共享的原則,建成多個生產性校內實訓基地,包括小型智能電子產品開發實訓室、電子設計自動化實訓室、嵌入式系統實訓室、電工電子綜合應用實訓室和電子產品生產車間等;按照真設備和真項目的建設要求,搭建與生產或工作現場一致的職業教育環境平臺,真正使校內實訓基地成為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訓練中心。該專業與杭州三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骨干企業及浙江省眾多中小電子企業密切合作,建立層次分明、目的明確和技能對口的校外實習基地群,并成功承接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示范性實訓基地的建設項目,使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各項高技能培養過程都能在相應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中進行;建立產學合作工作站,專門負責校企合作的有關事項,積極探索“雙主體”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新機制。學院一直努力打造“校中廠”和“廠中校”的校企深度融合平臺,探討培訓和實訓基地的新型運行機制,使校企合作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并爭取建設一些國家級和省級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技術培訓基地和校企合作示范基地[3]。
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立足點和長期目標,利用示范性專業品牌效應,圍繞國家產業發展要求,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提升對外交流與合作水平,吸收發達國家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經驗,該專業以友好學校作為交流平臺,通過師生互派、課程聯建和聯合培養等途徑和措施,提高學院教育教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此外,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和改進社會服務體系,為教師創造更好的科研和開發環境,促進社會服務職能的最大發揮。
圍繞培養專業核心競爭力這個中心任務,針對浙江省電子類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創新實踐以職業發展為原則的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循環漸進與提升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效果明顯,培養了大批具有較復雜電子電路的設計與操作能力及智能電子產品安裝、調試、運行和維護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示范建設后續推進過程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團隊通過積極探索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和工學交替等新型教學模式,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大力開展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訓基地和教學方法等改革,形成了人人關心改革、參與改革的良好氛圍,并榮獲“浙江省省級教學團隊”稱號。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高職教育的內涵日益提升和范疇不斷擴大,但高職院校許多專業仍存在以“學科本位”課程設置為主導的課程體系的弊端。整合課程需要對重點課程進行深度和大膽的改革,刪除或調整不必要的專業課,減輕學生負擔;教學內容上需要克服課程存在的程度偏深、內容太多、脫離實際和陳舊落后等弊端。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緊跟時代技術發展趨勢,加快更新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技術方向,提高專業教學的市場適應性[4]。
示范性專業部分骨干教師沒有企業經驗,專業教師學科型的知識結構導致許多教學內容并不完全符合企業實際和社會實際。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單一課程內容的傳授,而不能根據個人閱歷傳授企業經驗和職場規則。因此,應盡快建立專業教師和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專兼職合理配置的專業教師隊伍。
示范性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新精神得到發揮,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并具有較強的安全、環保、成本、質量、溝通、團隊和協作等職業意識。
示范性專業核心競爭力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學模式的內涵改革和內容創新。示范性專業要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鞏固與發展示范建設成果,緊密結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以適應產業、優化結構、總量控制、突出特色、創建品牌為原則,突出專業內涵建設,開拓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開放性、靈活性和全面性,提高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質量。示范性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活動不應只局限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要著眼于培養職業合格人才,即培養一個掌握基本生存能力,并有職業晉升和拓展能力的職場英才[5]。
示范性專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需要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不斷深入研究職業和能力需求,并動態調整培養規格、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形成有專業特色的專業標準和培養方案。
[1]戚步云,姚鐘華.凝練辦學特色 提升核心競爭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0(18):49-50.
[2]梅魯海.基于工學結合示范性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2-24.
[3]王敏堅.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對院校基本辦學條件提升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6):75-76,79.
[4]梅魯海,王芳.緊扣企業主打職位 踐行專業內涵建設[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34-36.
[5]周建松.基于國家示范引領的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關于推動高職教育從“百花綻放”到“千花盛開”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