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怒的老人很痛苦
老人發怒,并不僅僅是因為脾氣原因而致,往往是“忍無可忍”,是有著許許多多身體的因素,才致使他們容易發怒;是因為看到聽到的許許多多事,與他們內心的是非標準不一致才發怒。在這里,與其指責,不如疏導;與其疏遠,不如親近。愛發怒的老年人,其實他們內心是很痛苦的。
有位老年人在他的博文中寫道: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總會為一點小事而發怒。事后也覺得自己有些過激,根本沒必要跟別人爭吵,心中感到十分苦惱。網友對他不僅理解,還很同情,跟帖上還送他一則故事共勉:
戰爭中,敵方一架飛機在高空中盤旋,目標緊緊咬住我方裝載緊急救援物資的卡車,就在這危急時刻,前面出現了一個橋洞,司機喜出望外,但沒料到洞口低于卡車幾厘米,卡車不可能開進去。危急之際,司機趕緊給車胎放掉一部分氣,卡車巧妙地躲進了橋洞。
有時候,放掉一些氣,會有更大的空間,也會有更多的容人之量。
一個人要發怒,你讓他不發,是很難的。受氣的老人,即使在外不發火,強忍住了,回到家也會對著最親近的人發火。上了年紀,真想要遠離“發怒一族”,只有從了解自己入手,才能最終管住自己。
上了年紀緣何愛發火?
身體原因
人到老年,由于身體抵抗力減弱,被各種慢性病纏身,也會引起心境不良,一般表現為煩躁或苦悶。其中那些膽汁質的老人性格外向,容易興奮,反應極快,但自控能力差,遇事忍不住,很容易進入亢奮的沖突狀態。對他們來說,不發火、不生氣,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適當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把氣放出去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記得有個故事是這么說的: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面對下屬生氣時,往往會建議他提筆寫上一封內容尖酸刻薄的信,把對方狠狠地痛罵一頓。這天,生氣的下屬立刻寫了一封措詞強烈的信,發泄了自己滿腔的怒氣,然后拿給他看,林肯連聲叫好。但是,當下屬把信疊好欲裝進信封時,林肯叫住了他:“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進爐子里去。”下屬不明緣由,林肯說:“因為寫信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是嗎?”
意識原因
我們這一代老年人的人生軌跡,退休前的重點往往落在怎樣做事上,并為此而感到驕傲。如今,一旦退休,事情不要你做了,生活的重心轉移了,對退休后的活法、想法,毫無準備,為人處世很不適應,情緒變壞,怒氣自然就多。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這代人以往很少去研究怎樣做人,我們沒想到,做事難,做人更難,做一個理智豁達的老年人難上加難。發怒、鬧情緒雖有外界因素,但不要忘了,人是可以控制情緒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事物總是相對的。苛求別人或過分要求自己,都是不理智的。“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把事情看開了,心胸就能開闊,情緒自然就能保持穩定。
此時,我想起兒時聽的一段相聲:某人在公交車里踩了別人一腳,還未待被踩者抗議,他就先發制人,怪對方不知避讓。沒想到被踩了的人卻滿臉堆笑,說:“對不起,是我耽誤您的腳落地了。”這是一件小事,當事人覺得犯不著既被人踩了,腳痛;又與人吵了,心痛。用今天的話語來說,他高就高在學會了情緒管理,學會了忍讓。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更是一種智慧。忍得住,對方感受到的是我們的德行;忍不住,只是大家在那兒情緒用事。其實人都有良心,誰有德行都能感知得到。
角色原因
我有個朋友也愛發火,一次與我吐露心聲時說:再愛發火,也不能在家里發,因為家是最不適合發火的地方。在家里發火,會把家庭環境和氣氛變得極為糟糕,而且會將發火的傳統當作遺產傳承下去,老爸常發怒,兒子脾氣自然不會好。
我贊成朋友的觀點。外面的火氣容易消,家里的火氣很難滅。退休后,老年人與社會的聯系在減少,矛盾在淡化,而與家庭的關系在深化,矛盾也趨于激烈。真正因發火被“氣死”的,都是因家里的事而引起的。
家里的矛盾很復雜,在這里要討論的是,我們這代老人的使命感太強。回想我們的父母六七十歲時,已經什么都不管了,可眼下我們什么都放不下。對下一代,管好讀書,管工作;管好工作,管婚姻;管好婚姻,管生下一代……以至于有人戲說,歷史上有個母系社會,如今進入了父母型社會,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父母。由于父母一代與兒女一代的代溝,想法、活法不一樣,矛盾就難以避免,對為自己付出最大的親人發怒,傷害就大了。
俗話說,天底下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還有一件是老天爺的事。老年人的煩惱發怒,往往來自于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要避免矛盾,避免發怒,其實也很簡單:忘記老天爺的事,不管別人的事,打理好自己的事。因為你畢竟老了,你的健康就是最大的事。
摘編自《金色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