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
有時感覺心臟一下停跳了
其實,我心臟有問題快十年了。最早是在體檢時發現的,我的心跳較慢,心電圖顯示心律失常。因為當時沒有感覺多不舒服,就沒有加以重視。這幾年,我覺得自己情況變差,每當勞累時,就會胸悶、氣喘。為了保持正常的心跳,我長期吃藥,但是作用不大。我還吃過一些護心的保健品,同樣無效。
去年,我頻頻出現頭暈以及眼前一片黑的情況,甚至有時會感覺心臟好像一下停跳了,但過幾秒后又恢復正常。家人帶我去醫院檢查。心內科醫生說我心跳慢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造成的,唯一恢復正常心率的方法就是裝上心臟起搏器。雖然我對心臟起搏器并不陌生,但這事攤到自己身上,況且得花費一大筆錢,我有些猶豫不決了。
兒女不由得我多說,立刻幫忙找到市區大醫院的專家,安排我過去手術。女兒還安慰說:“我們在網上搜尋過資料,現在這項技術比較成熟。聽說,第一例裝上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活了40多年呢。至于治療費用,我和哥哥全包了。你就安心接受手術吧?!?/p>
帶著起搏器坐飛機
在兒女的支持下,去年3月,我接受了心臟起搏器的手術。生平第一次手術,我很緊張。局麻狀態后,我逐漸平靜下來,能隱約感覺醫生的操作。他先在我的右上胸處開一個小口,放入電極,然后再放入整個起搏器。手術期間,醫生還讓我咳嗽幾下,大概是為了調試裝置吧。
手術45分鐘就完成了。經過一周的觀察,電極固定良好,起搏器工作正常,我便順利出院。自那以后,我原來的心跳緩慢和眼前發黑的情況就不再出現了。
開始我對心臟起搏器有很多忌諱,比如說不能坐飛機、不能用電吹風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我覺得,除了要遠離強電磁輻射外,沒有必要設那么多禁忌;像平常使用家用電器,除微波爐外,多數是安全的。
這個比火柴盒大一點的裝置——心臟起搏器,成了我心臟的“司令部”,讓我整個人變得有活力。
以前不敢出遠門,現在我的身體狀態好了,也愛旅游了。去年10月,我還和親戚一起坐飛機去香港旅游。到了機場,我攜帶了起搏器病歷卡,向安檢人員出示,就能安全過關。在坐飛機的全過程中,我的身體很舒適,那趟旅行很愉快。
為防中風,我接受了微創手術
裝起搏器快一年了,我的生活步入正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是,上樓梯仍感到胸悶、氣喘,尤其是爬四五層樓梯時會氣喘吁吁。為我裝心臟起搏器的專家說是陣發性房顫,它時常引發心跳過快又無規則的情況,藥物沒法控制,得做微創手術。今年1月初,在我身體康復不錯時,我又找他治療房顫。
術前,這位專家曾向我和家人做了細致的講解,他拿出心臟模型,說明房顫是怎么回事;微創射頻消融手術是怎么做的……反正,我聽明白的是房顫危害主要在于血栓,血栓堵塞了腦部或心臟,就會發生中風或心肌梗死。
我這次接受治療房顫的射頻消融手術,要比上次安裝起搏器手術時間長得多。事后我才知道,術中,醫生在我的大腿上打兩個洞,又在肩部打一個洞,而不用開胸治療。術后,這位專家每天查房,詳細囑咐注意事項。一周后,我順利出院。
現在,我恢復得很好,走樓梯一點都不喘。我聽從醫生叮囑,不喝茶、不吃菠菜;禁服止痛藥和一些活血藥物,近段時間也不能拔牙?,F在,我每天散散步,去公園和小區周邊逛逛,用適當的活動來增強體質,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態越來越好。
編輯點評:
普通心臟起搏器的適應癥可歸納為一句話,即癥狀性心動過緩,也就是各種非可逆原因所致的心跳過慢,如二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或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起搏器的適應癥從傳統的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拓寬為治療某些快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如體內除顫復律器(簡稱ICD),可預防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所致的猝死等。此外,近20年來心臟再同步化起搏器(即三腔起搏器,簡稱CRT)對收縮功能障礙性心衰伴心電圖QRS波增快>0.12秒呈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有肯定的治療作用。上述ICD及CRT經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可以明顯降低嚴重心臟病(心衰、心肌梗死后心衰)的死亡率。
然而,由于起搏器價格昂貴、醫務人員和患者對此認識不足等原因,目前國內需要植入患者很多沒有選擇此項手術。美國每年植入此類裝置達25萬臺(人口總數3億),而我國2012年植入不足5000臺(人口總數以13億計)。
安裝起搏器之后患者原先的頭暈、乏力、暈厥等癥狀即可得到改善,但是患者仍需定期到醫院門診復查心電圖及檢查起搏器功能,優化起搏器參數。若患者在院外出現頭暈、氣短、乏力、胸悶等不適,必須到醫院檢查是否可能發生起搏器綜合征,一旦確診,需及早處理。
安裝起搏器的患者生活中應盡量避免進入高壓電磁場,保持手機與起搏器一定的距離(相距20厘米),避免起搏器植入部位受到劇烈的撞擊以及嚴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另外因為起搏器有其最長使用壽命,患者需要定期門診,檢查起搏器功能、了解起搏器電池剩余使用時間。
摘自《家庭科學·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