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昌 鄒立君
摘要: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的重托,全國各族人民的期望,這是對我們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們肩上沉沉的擔子。這個重大的責任,就是對民族的責任,就是對人民的責任,就是對黨的責任。大學生黨員既是一名接受了多年教育、掌握了較多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生,又是一名受黨培養教育,思想作風過硬的黨員,他們更是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責任。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責任
課題來源: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2012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高校共產黨員責任觀教育研究”。
習總書記的講話言簡意賅,樸實無華,短短不到1200字的講話,涉及到責任二字的就達10處,深刻闡明了共產黨人的責任到底有哪些,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敢于面對責任、敢于擔當責任的決心和信心。習總書記對責任的論述讓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崇高。那么,大學生黨員的責任又體現在那些方面呢。
一、對自我的責任
對自我的責任即是對自己的人生經歷負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并追求有價值的生命,具體來說概括為:“自愛、自尊、自律、自強”。
自愛,即愛惜自己的身體,人格和名譽,是個人責任的基礎。個體的責任意識最初是從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愛護的原始欲望逐步發展為社會性自愛的責任意識的過程。它包括兩個階段:第一,求生存的原始欲望,從而派生出人的自我保存的內在要求。第二,自覺的人格追求,這是伴隨人的青春期而來的根本性的轉變。此時,人的自愛意識已經發展到一種新的境界,渴望被他人接受,被他人理解。只有進入這種境界,自愛才具有了行為責任的意義。自尊,尊重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嚴。自尊,是與自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種自我肯定的態度,表現為承認和重視自我在社會中的存在價值,喜歡和熱愛自我的情緒以及接受自我的意向。一個人如果缺乏自尊就沒有人格的追求,就無法體現他的個性,也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自尊為自我責任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律,表現為主體自覺地按照“應當如何”的要求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約束力,體現了一種深刻的理性精神。要真正做到自愛、自尊,就必須能夠并且善于選擇自己的行為,自覺地約束和控制與責任目標不符合的行為,嚴格遵守自己與責任對象的“契約”關系。只有達到了自律,才會成為一個高尚的、有責任的人。自強,是自愛、自尊、自律的升華。它既是人對自己能力和行為所產生的信任和感情,也蘊含著一種不滿足現狀、不斷向上的奮進精神,是行為者對自己提出的內在要求。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積極奮進的精神,才使得自我責任處于一種自覺的、積極的狀態中,而不是消極被動的。
大學生黨員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堅力量,在履行人生自我責任的過程中,就要本著自愛、自尊、自律和自強為實現自我責任的目標,并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奮斗。
二、對家庭的責任
對家庭的責任,是指家庭成員對家庭所承擔的各種責任以及承擔任務的自覺性。家庭是社會最基礎的單元。對家庭負責是維系一個家庭所必要的條件,在家庭中的身份不同,責任也就有所不同。和睦的家庭往往是其成員都擁有維系家庭的責任意識,只有把家庭這個溫暖的港灣構建好了,才能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服務,這也就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
大學生黨員不僅要在社會中做一個好公民,在家里面也要盡力扮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承擔家庭責任,即孝敬父母,這是對家庭的最基本的責任。孝敬父母是調整家庭中父母子女關系的道德準則。它的主要含義,一是指思想情感上要熱愛和尊敬父母,子女對父母的生育之恩,應有發自內心的愛戴和敬重感激之情;二是指行為態度上,虛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誨,恭敬有禮,在生活上能體貼照顧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
2007年2月17日,溫家寶總理在東北大學與大學生共度春節時說:“大學生必須對祖國和人民有愛心,對社會有責任感,對國家有獻身精神,如果連老師同學都不愛的人,連父母親朋都不愛的人,他也不會愛社會,不會愛祖國和人民。”一語道出了愛父母與愛人民、愛祖國之間的必然聯系。愛父母,愿為父母的安寧、幸福承擔責任,是一個人愛人民、愛祖國、富于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一般說來,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不可能愛人民;一個不愛家的人,不會愛國;一個不愿為父母的安寧、幸福盡一份孝心的人,不可能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獻身的社會責任感。
三、對他人的責任
對他人的責任,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有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責任,另一方面有提高責任失誤補救能力的責任。個人對他人負責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所承擔的職責和使命。個人能夠在社會中生存,是因為有他人的存在。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社會就不成其為社會,個人也不能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相互依賴性,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是如此,在具有社會化大生產特征的現代社會更是如此。每個人的生存都依賴于他人對其負責,是他人對其負責的結果。同樣,個人的發展需要主觀努力,也必須依賴他人的幫助。個人的知識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而是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教化。個人的成長進步是受惠于他人對其負責的結果,因此,任何人也都有責任幫助他人發展。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而且,人生價值的內容本身,就包含著對他人承擔一定的責任。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全國人民包括海內外的同胞紛紛攜起手來幫助那些受災地區的人民,從精神上到物質上,第一時間給他們送去幫助,幫助他們盡快渡過難關,重建家園。在這場災難中,人們在給災區送去關愛的同時,就是在擔起了一份責任,擔起了一個社會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即對他人負責的責任。
大學生黨員是一個有知識、有激情、有使命的群體,關系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更要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了更好地為他人盡責,大學生黨員要提高責任失誤補救能力。責任失誤補救能力有三重含義:一是勇于和敢于承擔責任失誤的責任,不文過飾非,不推卸責任,不嫁禍于人,也不消極對抗;二是要積極想辦法補救,挽回損失,讓責任失誤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三是因種種原因造成無可挽回的重大責任事故后,要能積極面對,在承受處罰的同時,保持正確態度,既不逃避責任,也不從此一蹶不振,甚至徹底崩潰。責任失誤補救不僅僅是個能力問題,更是個態度問題,也是個道德問題和心理素質問題。對待責任失誤的態度,是衡量一個人思想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標準。大學生黨員作為心智正在成型中的群體,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失誤、錯誤行為,提高自己的責任失誤補救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對職業的責任
對職業的責任,是指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必須承擔的職責和任務,它往往是通過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職業章程或職業合同來規定的。一個人能否履行其職業責任,是一個職業工作者是否稱職、能否勝任的問題。職業責任決定了職業工作者的職責和任務,規定了職業工作者行為的是非標準。職業必然要賦予它的從業者以職業崗位責任,即要求社會個體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擔負起出色做好本職工作的責任。一般而言,我們對社會的貢獻是與我們對待本職工作的態度緊密相連的。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守紀律,勤鉆研,出成績,并格守職業道德,是敬業奉獻所要求的,也是盡責的表現。責任認知是責任實現的第一步,知而后信,信而后行,行而后果。在責任認知過程中,既要注重責任信仰的確立,又要注意科學認知與責任認知相互促進的關系,在科學認知基礎上確立的責任認知才是可信的和可行的。知、信,而后行;行是知的深化和繼續,知是行的先導。尊重科學而又謹慎行為,才是負責任的行為。
因而對大學生黨員進行責任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加強科學的責任認知教育。責任認知教育大致包括:明確角色意識、了解角色責任內容和責任賞罰等。責任實踐能力取決于行為主體的知識結構、社會閱歷和身體素質。知識不等于能力,但知識是能力發揮和責任實現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知識結構,對一個人的能力構成來說起決定作用。知識包括書本記載的理論知識,也包括實踐中獲得的各種經驗知識。能力和素質是知識這塊豐厚沃土上生長出的兩棵參天大樹。當然,能力和素質是緊密相連的,甚至是渾然一體的。當代大學生黨員的基本任務是學習,大學階段是大學生黨員責任認知教育和責任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時期,是大學生黨員走向社會、培養職業素質的準備時期,因此,培養大學生黨員對學習的責任心,應當成為大學生職業責任教育的核心。
五、對社會的責任
對社會的責任,是指作為社會的成員對社會應當承擔的職責、義務,也可以說是為保證自己能在社會中持續生存和發展而必須對社會的付出。個人總是處在一定的集體和社會中,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都處在多重的社會關系中,他在接受先于他而存在的社會關系以及創造社會關系的過程中,無時不以某種方式與社會發生關系,因而隨時都面臨著怎樣處理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及社會團結的關系問題,這是一個永恒的倫理學主題。正是由于個人和社會的這種顯而易見又極為重要的關系的存在,要求個體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對社會負有責任。
大學生黨員群體是社會中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優勢的群體,他們所處的位置一端連接著理論最前沿的創作地——高校,另一端連接著就業崗位,是能直接把理論運用于實踐并對社會產生實質性影響的主體。同時,大學生黨員群體絕大多數是成年人,他們的思想、行動對社會的影響都是直接的和實在的。大學生黨員應當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做到受教育、作貢獻、長才干。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的承擔關系著自身的健康成長,關系著社會的健康發展,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六、對環境的責任
對環境負責,是人類社會賦予每一個人的神圣使命,即愛護自然,保護自然,與大自然共生息,特別是要認識到人必須承擔對自然保護的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發展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踐的原則。生態文明的崛起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外延擴張,它要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可持續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造就具有優良的生態道德意識、生態道德品質和行為的生態人,培養大學生黨員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最終達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中,大學生黨員責任觀的形成和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生態德育的優良拓展。大學生黨員是小康社會的建設者,應該成為科學發展觀的積極踐行者,他們是否具有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直接關系著未來大自然的環境問題。
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大學生黨員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責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力軍,只有增強對自我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他人的責任、對職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和對環境的責任,才能肩負起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才會無往而不勝。
參考文獻
[1]郭金鴻.道德責任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謝軍.責任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田秀云,白臣.當代社會責任倫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戴樹根.論大學生責任感教育[J].求索,2004(3);
[5]王燕.當代大學生責任觀的調查報告[J].青年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