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輝
摘 要:課改要求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對新教材教學內容的變化,要求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為適應新課改要求,個人認為應當從學科特點入手,優化課堂結構,突破傳統的教師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在發揮學生主體上下功夫。
關鍵詞:政治;課改;素質教育;教學方法
思想政治課內容大多是由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組成,盡管新教材在編寫內容、角度和方法上做了很大改進,但大多數學生還是認為思想政治課政治原理含混晦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往往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對政治課學習提不起興趣。教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樣才能改變政治課教學的這種被動局面,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應當從優化課堂結構,突破傳統的教師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在發揮學生主體上下功夫。
1 重視時政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許多學生課后聊天,談起中東局勢、朝韓危機、敘利亞化武、日本核泄漏等政治敏感問題眉飛色舞,可是一上政治課就哈欠連天,我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以時事新聞生動事例提高學生的興趣。時事事例豐富生動和教材有一定的聯系。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國際國內大事非常關心,教師如能結合時事講政治定能激發學生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時事政治在課堂中的運用,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在政治課上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時事評論”或“時事演講”等活動,結合本課的知識點,針對某一重大時事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以達到澄清模糊認識,提高思想覺悟的目的。比如,跟學生講釣魚島和南海爭端問題,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 創設情境教學,樹立學生主體思想
教學成效好壞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素質。在教學中,我常常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表演,一些學生扮演“外國人”、“未滿18周歲的人”“被剝奪政治權力的人”,“滿18周歲未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中國人”等等,讓其他同學判斷在這些角色中,哪些是具備選舉的資格,哪些是不具備選舉的資格,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學生也感到新鮮,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3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教學的基本原則,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既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個教育目的決定的,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及認知活動的客觀要求,在教學中精選案例,以例說法,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搜集相應事例,通過討論、質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綜合,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行統一是政治教學的又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觀點,進而轉化到自身的實踐中。應充分利用教材中“議一議”等欄目,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引導學生搜集名言、諺語、格言,舉辦展覽、壁報,觀看電影、電視、錄像等活動,并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總結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在上高一經濟學有關合理消費時,給學生布置了一份家庭作業,讓學生以家庭收入為例,了解自己的家庭消費結構,并將它設計成表格形式,再對之進行了分析探討,這樣即讓學生了解了父母親工作的艱辛,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怎么樣合理消費。又如上“依法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時,采用模擬法庭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形象生動、逼真臨境的氛圍中快樂的學習,同時又在學習中獲得了樂趣,并且在老師的現場點評后對易混易錯點加深了理解和正確區別。上“感受文化影響”這一框題時,可以訪談的方式,結合小品、演講、聲樂表演等活動,由學生主持整個課堂,在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以上事例說明,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實踐活動內容的增加,可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既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教學,增強教學實效
現代教育教學手段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次革命,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把抽象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接受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如《維護國家統一》的教學中播放我國海監船對釣魚島附近海域的巡航等片段,使學生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利用多媒體把相應的資料顯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課堂的容量,收到良好的效果,實現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藝術化,教學效果最優化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