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惠
摘 要:向45分鐘要質量,課堂是質量形成的關鍵。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是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出一個可行的教學方案。再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讓本班更多學生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教學目的,從而獲得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質。為此,本人以二十多年的站講臺經歷,談幾點不夠成熟的看法。
關鍵詞:數學課堂;課堂時效性
1 要能學情分析,明確在課堂上占主體地位的學生學習能力的大小
有人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雖有夸張之嫌,但上講臺之前的準備,是絕不可小瞧的。對課本內容,哪些要教給自己的學生?要采取哪種教法?估計這種方法會使他們中的多少人肯定懂了,還有哪些同學是懂非懂?是否有人根本沒懂?換取另外一種方法情況又是如何呢?細心教師必有這樣的感觸:我以為估計的很準確了,但一堂課后,才發現真實情況和估計之間,仍有較大出入,于是就有了教后記這一環節。如果沒有這種出入,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說明你教學相當嚴謹,學情掌握十分準確,但這也許只限于本節課而已。二是說明你根本沒在乎這種出入,所以不知道它的存在,課先沒估計,課后沒統計。學情沒分析,當然沒問題。但這種教法,不會讓教者進步。只能使你越來越感覺到不會教了。
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階段,研究學情,去思考與之相關聯的問題,去預測去判斷學生會在課堂上出現什么情況,根據以往情況,他今天應該怎么樣?他們應該怎么樣?然后有針對性的制定我們的教學計劃,達到教情學情的統一。
2 要有守時意識,明確屬于教師主導的課堂所占時間的長短
學校領導們通常去表揚那些提前進教室,課后再拖堂的教師,甚至美其名曰“敬業精神可佳”。同時,領導們也經常批評那些上課遲到幾分鐘或下課提前幾分鐘的情況。一楊一抑,對比鮮明。其實,在我看來,二者沒有什么區別,都屬違規行為。我們的一節課是一個定長的時間段。從數學角度講,把定長的線段畫長和畫短,都是錯的。學生剛上了一節課,他們要在這個課間幾分鐘內做很多事,收拾上節課的書本,準備這節課的,有的還要上廁所,有的準備課間要做這做那。總之,下課鐘聲一響,他們自己都會迅速的有意無意的規劃了自己的課間行為。那根緊繃了45分鐘的弦得放松一下了。于是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接受系統馬上進入關閉狀態,你的先入或遲退都成了多余。
3 要注意教學流程推進的科學性,明確過程的有效積累會實現結果有效的必然
講課的語速因人而異,流程的快慢有課堂容量的大小決定。但應講科學性,就具體的一班學生而言,肯定有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所適應的教學速度,教者在實踐中找到它,推廣它,并培養其他學生去適應它,最后習慣化。講幾分鐘?練幾分鐘?設計來幾個環節?每個環節分配多少時間?是勻速進行?還是先慢后快?……或許,不同的課題,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方案。但要保持有效、高效的學習,就得制定恰當的教學流程速度。這是實現有效性課堂的關鍵。
4 要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提高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前提
走進教室,登上講臺,導入課題 ,開始了教與學的活動。這是人對人的雙邊活動,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如何和建立和諧融洽關系,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常言說: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經驗告訴我們,要使得親師,必先有親生。當你微笑著面對學生時,同學們都會給你一個燦爛的笑臉。一節課會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下去。教師是主導者,我們會和導演一樣控制課情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愉快寬松的狀態下人的識記能力會正常發揮,人的表達能力會超常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難道不是教者所求?如果學生的“親師性”在課堂得到培養,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會延伸影響到一門學科。例如他們對某一位教師有好感,就會對這位教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也就會很好。反之,他們如果不喜歡某一位教師,出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意學或不學這位教師的課。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等情形變化,時時處處關系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鉆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