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 靜
1月15日,2012 支付寶年度對賬單出爐。這份賬單有一年來的支出額度、消費走勢,有對網購的消費態度,有年度地區支付分析。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網絡經濟發展最直接的“晴雨表”和“觀星臺”。
以網絡購物為代表,電子商務發展的背后蘊含了哪些內容呢?
近日,記者見到網友“ 向佑看”的時候,她剛收到一個包裹,包裹里是她網購的商品。這種“收禮物”的情形幾乎隔三差五就會出現。現年26 歲的“向佑看”是一名網購達人,“平時除了在天貓、京東等大型B2C 網站買日常家居用品、代購國外的服裝以外,也會通過團購降低其他生活費用,比如看電影,朋友聚會等。”“向佑看”說。
受她的影響,她的父母向先生和陳女士都熱衷于網購了。熟悉了網購的流程后,今年50 歲的陳女士經常在網上“淘寶”,除了給自己買,有時也會給女兒買。“有次同事買了條牛仔褲,物美價廉,女兒跟她身材差不多,我就拍了兩條直接寄到女兒的地址,非常方便。”陳女士說:“之所以喜歡網購,是因為能買到很多商場買不到的品牌,更關鍵的是價格實惠。”
今年53 歲的向先生則喜歡在網上買數碼產品,“鼠標一點就可以看到各種品牌的各種型號,方便。”向先生說。
在個人逐漸熱衷網購的同時,網絡銷售也逐漸成為趨勢,四川傳統企業都爭相在電子商務的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紅旗連鎖把超市延伸到了網絡上,五糧液、攀鋼等大型企業也已涉足電子商務,且有普及之勢。四川名酒、香腸、兔頭、牛肉干……以最火爆的銷售態勢占據網購銷量前沿。
四川省商務廳稱,2012年前11 個月,全省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450.5 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6.5%。川人消費模式正逐漸發生變化。
2012年是電商高速發展的一年,阿里巴巴旗下天貓電器城全年交易額達502 億元,同比增長150%。京東商城平臺交易額突破600 億。蘇寧易購銷售額為183.36 億元。驕人的數字背后,是怎樣的狀況呢?
筆者認為有兩股力量促成了網購狂歡:一類是替代性消費。如:本來我就要買羽絨衣了,正好碰到網上促銷,我就把這個衣服給買了;還有一類是增量性消費,就是這個東西可買可不買,恰巧遇見促銷活動就買了。替代性消費加上增量性消費,網上幾何級增長的消費額也就可以理解了。
近年來,網上購物人群逐步擴大,電子商務供應商品和服務不斷豐富,購物便利化程度持續提高,7 天全額退款、貨到付款等形式受到不少人的歡迎;網絡購物日益規范,網購交易記錄可長期保存,具有“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風險可控制、責任可追究”的特點,起到了從源頭上規范市場秩序的作用。
2012年12月13日下午,窩窩商城(中國)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在某酒店舉行招商活動。客戶經理彭陽說:“自2009年涉足電子商務行業以來,生活有了很大變化。我們業務好收入就高,這都得益于四川電商的發展。”
四川在網絡購物中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網購了,從以前的將信將疑到現在的主動出擊,認同度提高了。“四川的經濟發展、物流增長迅速、特產獨樹一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網購的發展。”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說。
4、加大對于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有沒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沒有具有吸引力的薪資水平是事關人才引進的現實條件。而人才又是行業發展的極為重要的要素之一,想要大力提升青島國際旅游的競爭力,沒有過硬的人才隊伍是絕對行不通的。因此,要縮短人才引進的路徑和時間就是要以優厚的條件和更適宜發揮的舞臺來招徠金鳳凰們的青睞。
為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目前我省已確定成都市青羊區等4 家基地為首批“四川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成都九正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等20 家企業為首批“四川省電子商務示范企業”,示范帶動全省電子商務發展和應用。
2013年省商務廳將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在商貿流通領域的廣泛運用,預計電子
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6600 億元。我省已明確,到2015年,推動規模以上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90%以上;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普及率達到80%;商貿流通領域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85%;運用電子商務手段撮合外貿交易占進出口總額的10%以上。
“有的快遞一周還到不了,叫‘慢遞’還差不多。”連基本日用品也網購的張梓晟這樣抱怨說。她一方面對網購的便利性贊不絕口,另一方面也對部分店鋪的郵購速度頗多微詞。
網友“快樂魚”說:“有些標明是品牌的東西,但實際上卻不是。”
徐盼在網上某店購買國外化妝品,商家說是代購商品,但沒有發票。
諸如此類的網購弊端不時被提及。而2012年“雙十一”在單日成交量達191 億元的同時,也被曝出了“超賣”、質量不過關等問題。成都家居品牌“全友家私”在“雙十一”當天,單日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創造了淘寶家居行業銷量新紀錄;然而,十天后,高達36%的退貨率也讓網購的弊端顯露無遺。
省消委會發布的《2012年網絡購物消費體驗報告》顯示,一些店鋪在描述商品時缺少特色、介紹不清、標題誤差、內容誤差和亂標物流費用;大多數網站都建立了基本的售后保障制度,但部分網站存在不提供發票或開發票加收適當費用、不能維修、不提供第三方質檢等問題;快遞速度差別較大,一天到七天不等,有的查不到物流信息。
針對目前我國在網絡交易中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的現狀,商務部建議將電子商務法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并盡快啟動立法工作,這或許能為網絡交易保駕護航。
2008年到2010年,我國網購用戶量曾連續三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長,但到2011年卻下降到20%,這引發了網購發展“瓶頸”期是否到來的議論。
2012年12月12日晚,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王健林和馬云關于傳統零售和電子商務的一億豪賭為晚會增添了談資,也讓傳統零售與電子商務的交戰更加白熱化。他們一個是傳統零售業的領軍人物,一個是電子商務領域的翹楚。雙方約定10年后,如果電商占中國零售市場份額的50%,王健林將給馬云一個億,如果沒到,馬云將還王健林一個億。
馬云認為,即使電商不可能完全取代零售行業,也是基本取代。王健林認為,“電商再厲害,但像洗澡、捏腳、掏耳朵這些業務也取代不了。”
當當網CEO 李國慶認為,未來3年電商只會占據零售市場10%的份額,并就此打住。“扣除批發重復計算,消費品零售總額8 萬億(含建材),不是18 萬億,超市品類毛利已經很低,網上只是補充,而服裝家紡線下不會總這么大的加價率,一定會迎戰的,至于大家居的線下體驗無法替代,也會下調加價率。而電商一旦求盈利,價格戰力度就不足了。”李國慶說。
電商已經對傳統零售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零售業如何應對?傳統產業的創新之路究竟要怎么走?目前電商占社會零售總額不足5%,電商如何提高自己的市場份額?美國前幾名的電商都是零售渠道,中國的電商將何去何從?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未來誰將主導購物市場?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