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林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北京市100836)
進入21世紀以來,作為國民經濟中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批發零售業為代表的流通產業發展迅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04~2011年間,批發和零售業法人企業總數從2004年的52448個增加到2011年的125223個,增長了1.39倍。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數從2004年的507.7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901.1萬人,增長了77.49%,實現的商品銷售總額從2004年的164541.9億元增長到2011年360525.9億元,增長了1.19倍。盡管在法人企業總數、從業人數和商品銷售總額上中國流通業均實現了大幅度增長,但是柳思維等[1]以及張潔、[2]楊宜苗等[3]分別針對林產品、蔬菜和葡萄等農產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表明,中國商品流通效率較低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改善,流通效率不僅因為流通渠道存在差異,而且存在區域差異。[4]由此可見,中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擔綱中國經濟血脈的流通業,能否肩負起消除內外不均衡、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歷史重任,將主要取決于流通產業效率能否得到有效提升。[5]
基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本文將參照國際上對流通效率測度的基本指標,如行業人均年銷售額、行業單位面積營業額、行業人均年毛利、總資產周轉率、庫存周轉率等,對中國流通行業的效率進行測度,據此指出中國流通業創新的方向。
所謂行業人均年銷售額,就是流通行業的年銷售額與全部從業人員的比率,該比率可用來衡量整個流通行業的勞動效率。從圖1可以看出,2004~2011年間,無論是批發業、零售業還是整個批發零售行業的人均年銷售額均呈現出增長態勢。相比較而言,批發業的人均年銷售額增長態勢最為明顯,批發零售行業次之,而零售業與連鎖零售行業的人均年銷售額增幅比較平緩。以批發業為例,2004~2011年間,盡管2010年批發業的人均年銷售額比2009年略有下降,但是到了2011年人均年銷售額迅速回升,達到722.96萬元。
相比較之下,零售業的人均年銷售額的絕對值從總體來說均低于批發業,即使在2011年人均年零售額最高的年份,也僅僅為136.14萬元,只有當年批發業人均年銷售額的17.62%和整個行業人均年銷售額的34.03%。連鎖零售被視為能有效提升零售行業的勞動效率,2004~2005年連鎖零售人均銷售額比整個零售行業分別高出12.71萬元、18.84萬元,呈現出良好態勢。2007年連鎖零售與整個零售行業人均年銷售額的差達到最高點,即19.03萬元。但是好景不長,從2008年開始,整個零售業的人均年銷售額與連鎖零售行業的人均年銷售額差距在逐步縮小,到2011年,差距僅為2.4萬元。
作為衡量流通業效率的重要指標,行業單位面積營業額能有效測度每單位面積所實現的營業額。從圖2我們可以看出,2006~2011年間零售業以及連鎖零售行業的單位面積營業額變化趨勢。盡管中國商業連鎖化、連鎖商業中國化是中國流通發展的主要趨向,[6]連鎖零售應該比整個零售行業具有更高的單位面積營業額,但是實際數據顯示,除了2007年和2008年連鎖零售行業的單位面積營業額高于整個零售行業外,其余年份連鎖零售行業的單位面積營業額均低于整個行業的單位面積營業額。值得注意的是,從2009年開始,中國零售行業和連鎖零售行業的單位面積營業額之間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到2011年前者比后者高出0.86萬元。這從側面說明盡管中國流通業規模化、連鎖化發展的趨勢已經形成,[7]但是商業連鎖經營的優勢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圖3反映了2004~2011年間中國批發和零售行業年人均毛利發展趨勢。從批發業來看,盡管批發行業的人均年毛利在2009年出現過輕微下滑,但是總體來說,發展趨勢較為穩定,并且在2011年人均年毛利達到45.71萬元,比2004年提高了28.8萬元,增長了170%。不僅如此,批發行業人均年毛利均高于零售行業,并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從2004年的13.23萬元逐步擴大到2011年的32.22萬元。盡管零售行業人均年毛利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和批發行業相比,零售行業的人均年毛利不到批發行業人均年毛利的1/3。
從圖4可以看出,2004~2011年間,中國批發行業的總資產周轉率高于零售行業的資產周轉率。批發行業的資產周轉率從2004年的2.58次逐步上升,到2009年達到最高值3.06次,從2010年開始逐步下降,到2011年僅僅為2.4次,低于2004年的水平。而2004年零售行業的總資產周轉率不到2次,從2005年開始突破2次,達到2.09次,并逐年提高,2008年達到2.32次。但是在2009年零售行業的資產周轉率盡管出現下降趨勢,但是逐步穩定在2次以上的水平。

圖1 流通行業人均年銷售額(2004~2011)

圖2 行業單位面積營業額(2006~2011)

圖3 行業人均年毛利(2004~2011)

圖4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總資產周轉率(2004~2011)
從圖5我們可以看出,2004~2011年間,中國限額以上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有兩個明顯的拐點,分別在2007和2010年。在2007年以前,批發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明顯高于零售業,但是圖形顯示2007年兩者出現趨同的趨勢。從2008~2009年,批發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小幅提高,而零售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卻呈現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3.59次下降到2011年的3.03次。2010年對于批發企業來說是另一個拐點,經歷了2008~2009年的小幅增長后,2010年開始批發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迅速下降,僅為3.29次,低于同年份的零售業資產周轉率,2011年兩者再次趨同約為3次。
庫存周轉率可以用來衡量流通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存貨資產的周轉次數,是反映流通企業購買、銷售平衡效率的有效尺度,通常用年度銷售產品成本與當年平均庫存價值的比值來測度。從圖6可以看出,2005~2011年間,中國批發行業的庫存周轉率在2007年達到最高值13.25次后,逐年下降,在2009年達到最低值11.13次,從2010年開始情況有所好轉,庫存周轉率有所提高,并且延續到2011年。相比較而言,盡管在此期間,零售業的庫存周轉率低于批發行業的庫存周轉率并且零售業庫存周轉率最高值只有8.85次,遠遠低于批發業庫存周轉率2005年的水平(11.76次),但是零售業的庫存周轉率總體趨勢要比批發業穩定。
從圖7我們可以看出,2004~2011年間,中國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資產回報率高于中國批發企業資產回報率,并且兩者在2008年以前均呈現出小幅上漲趨勢,但是在2008年各自達到其最高回報率(批發業為18.76%、零售業22.76%)后,均呈現出下降趨勢。盡管如此,零售業的回報率在2008年以后一直在20%~22%之間徘徊,而批發業回報率則在14%~16%之間徘徊。但是從平均回報率來看,2006~2010年間中國零售行業平均回報率為19.74%,低于同時期發達國家零售行業回報率,如澳大利亞同時期零售行業平均投資回報率為23%,[8]比中國高了3.26個百分點。
國際上物流效率通常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來衡量,盡管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已經從2001年的18.8%下降為2011年的17.8%,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8%~10%相比,中國物流效率水平仍然比較低,高昂的物流成本成為制約中國流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中國有較長的海岸線,應該大力發展海鐵聯運,有效降低中國獲取國際商品和產品出口的運輸成本,但是中國海鐵聯運比例不到2%,遠遠低于國際上通行的20%的海鐵聯運比例。

圖5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流動資產周轉率(2004~2011)

圖6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庫存周轉率(2005~2011)

圖7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資產回報率(2004~2011)
流通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是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條件。[9]基于對中國流通產業效率的定量分析,本文認為有必要在體制、機制和模式上進行創新,提高中國流通效率。
流通效率的提升離不開暢通無阻的流通領域,流通領域的通暢性則與流通成本密切相關。要提高流通效率,首先要降低流通成本。流通成本分為經濟性成本和體制性成本,所謂經濟性成本,是指流通領域正常經營活動中必然發生的成本,而體制性成本是指因為管理體制和政策缺陷所引發的不合理成本。[10]在中國具體表現為各種苛捐雜稅引起的高額費用,如土地租金、水電費、刷卡費和交通費用等等。這些費用不僅阻礙了商品的正常流通,而且延長了商品的流通時間,增加了流通環節,嚴重影響商品的流通效率,這在中國農產品流通和工業產成品流通領域中尤為突出。對于中國來說,迫切需要通過宏觀管理體制創新降低流通領域中的體制性成本,實現中國流通領域市場化與工業化的有效平衡。當然,在宏觀管理體制創新中,必須重新審視流通產業本身的性質,在市場化與公益性之間取得平衡。也就是說,畢竟流通產業本身兼具公益性質,如建立流通業安全評價預警體系、保護和扶持中小型商業企業發展、支持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建立食品流通可追溯體系、擴大廢舊消費品回收體系建設和擴網加密商業基礎設施等均屬于流通領域的公共產品。[11]因此,為了保障流通產業公益性的有效發揮,中國政府應該加強流通領域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和保障。
流通效率的提升不僅僅在于宏觀管理體制的創新,而且在于流通企業本身的壯大和產業發展內力的提升。首先,要通過加強公司治理,做大做強中國流通企業。2010年,在零售百強企業中只有蘇寧、國美和百聯集團的銷售額突破千億元規模,而沃爾瑪的銷售額在2009年高達4082.14億美元,2010年進一步提高到4210億美元,家樂福2010年銷售額也高達1010億歐元,中國零售百強企業整體的銷售額僅為沃爾瑪一家公司銷售額的62%。[12]由此可見,盡管中國流通產業發展迅速,但是和來自美國、法國等的國際零售巨頭相比,中國流通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對中國市場的主宰權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而這離不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其次,有必要在中國流通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提高中國流通產業集中度。2010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零售規模總體達到16641.2億元人民幣,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為10.6%,而美國這一比例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高達60%。[13]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經驗,要提高流通產業集中度,有必要通過多種方式促進流通產業的發展,如通過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實現流通業和金融業的產業融合,為大型商業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突破融資瓶頸,從而為做大做強流通企業、提高流通產業集中度奠定基礎。
流通效率的提升同時也離不開模式創新。在模式創新中,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第一,就是O2O模式的有效對接問題。線上線下如何對接已經成為全球商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中國流通產業發展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在過去的十多年里,中國在這個領域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在電子商務的支撐下,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量呈現數十倍的增長,2011年已經突破6.5萬億元。這個龐大的銷售數字背后是越來越多的線下企業利用自己線下優勢進行對接的結果。這種對接不僅有效減少了交易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同時有利于將更多散、小、弱的交易主體納入到商品交易中來。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電子商務交易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交易主體在電子商務支撐下實現有效對接,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第二,消費的個性化特征和市場碎片化背景下的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經濟及新技術以及買方市場的形成,使得買方與賣方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顛覆性變革,消費者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并逐步參與到價值鏈中來。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流通企業不得不從關注供應鏈轉移到對需求鏈的關注。正是這種變革推動了C2B這種模式在中國的興起。第三,流通產業職能的轉變。一直以來,流通產業被認為是通過中介交易、賺取商品差價維持產業的正常運轉。國際、國內流通產業發展的趨勢越來越表明,流通產業正在從傳統的中間商向平臺提供商的角色轉變,如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的平臺化趨勢就非常明顯。與傳統的中間商相比,平臺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將更多的產品和交易主體納入商品流通,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商品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加速商品流通,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同時能有效推動產業整合。因此,中國傳統的批發零售商要逐步轉變理念,適應國際流通業發展趨勢,逐步向平臺提供商轉變。
*本文受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報告”項目以及“未來二十年中國流通產業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及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0JJD790023)、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2AZD019)、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中國中長期貿易戰略研究”(項目編號)的資助。
[1]柳思維,張學文,熊曦.林產品流通效率研究綜述[J].財經論叢,2012(2):111-116.
[2]張潔.對我國蔬菜流通效率低下的問題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3(1):145.
[3]楊宜苗,肖慶功.不同流通渠道下農產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比較研究——基于錦州市葡萄流通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2):79-88.
[4]歐陽小迅,黃福華.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決定因素:2000-2009[J].農業技術經濟,2011(2):76-84.
[5]荊林波.流通業擔綱中國經濟血脈[J]中國商貿,2008(6):39-40.
[6]黃國雄.把握商品流通發展的基本趨向——三談流通體制改革的幾點意見[J].中國流通經濟,2012(7):17-20.
[7]李駿陽,余鵬.對我國流通效率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12):14-20.
[8]Productivity Commission.Economic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Australian Retail Industry[C].2011,Report No.56,Canberra.
[9]黃國雄.論流通發展方式的轉變[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6.
[10]宋則.確保流通領域暢通須剔除體制性成本[J]中國商貿,2012(8):4-5.
[11]宋則,王水平.流通領域公共產品的界定及供給方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2(12):24-29.
[12]、[13]荊林波,王雪峰.我國流通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2(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