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15)
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研究
趙楠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15)
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促進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直接動力,更是實現二者共同發展的必要前提。通過運用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2011年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進行了實證研究。這對完善二者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旅游;協調發展;實證研究
引言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1],更是城市旅游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支撐。同時,城市旅游帶動的經濟發展狀況也對城市基礎設施有很大影響??梢哉f,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目前,有關城市基礎設施的協調發展方面的研究多是集中在與社會經濟[1](p10-12)、區域經濟[2][3](p1624-1628)、城市經濟[4](p46-50)等方面;有關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城市交通[5](p60-64)、環境[6](p84-87)、旅游經濟[7](p44-46)等方面。但是有關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的研究甚少。鑒于此,考慮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為例,運用協調發展模型對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協調發展進行綜合評價,找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有效促進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本研究首先進行頻度統計,利用CNKI數據庫對有關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指標設置的文獻進行頻度統計[8](p526-532)[9](p78-87),從中選取近年來研究者使用頻度較高的指標;其次,進行專家反饋,征詢有關專家的意見,剔除不恰當的指標,同時考慮到指標的可獲取性、客觀性和代表性。從而建立了本研究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一)確定指標權重。
在協調發展度計算公式中,確定權重很重要。目前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觀賦值法和客觀賦值法,單一的主觀賦值法和單一的客觀賦值法都不能科學地計算出指標的權重。為了保證賦值的權威性,本文采用主觀賦值法的G1法和客觀賦值法的熵值法來綜合確定指標的權重。
(二)協調發展評價。
基于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評價指標體系,本文運用協調發展度計算公式,評價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相互作用的協調程度。具體步驟如下[9](p78-87)[10][11](p64-69):
設x1,x2,…,xm是反映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m個指標,y1,y2,…,yn是描述城市旅游的n個指標,則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綜合評價函數分別為:

其中,f(x)表示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函數,t(y)表示城市旅游的綜合評價函數,ai、bi分別表示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各指標的權重。
從理論上分析,f(x)與t(y)的離差越小,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協調程度就越高。據此本文首先構造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協調系數計算公式:

式中C為協調度(協調系數),k為調節系數(k≥2)。C的取值在0~1之間,C值越大表明城市旅游與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之間越協調;反之,則越不協調。
為了全面反映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綜合效益,利用C、f(x)、t(y)構造協調發展度函數:

式中D為協調發展度,T為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反映了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綜合水平,α、β為待定權數,可利用專家系統確定。本文依據協調發展度D的大小將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協調發展進行分類,具體見表2所示。

表2 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類型分類體系及判別標準
(一)數據來源。
本文利用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2011年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進行了評價。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及15個副省級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
(二)指標權重的確定。
根據G1法以及熵值法計算各指標的組合權重,具體指標的權重如表3所示:
(三)評價結果。
根據協調發展度評價模型以及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類型劃分標準,通過計算得到了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2011年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的狀況,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看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分為5個類型,具體如下所示:
1.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良好協調發展類城市基礎設施滯后型。
包括廣州、杭州,這2個城市的協調度在0.8-1.0之間,處于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良好協調發展階段,廣州的協調度是0.8396,位居首位,杭州次之,協調度是0.8207。這2個城市的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與城市旅游發展水平都居前列,但城市基礎設施水平相對低于城市旅游發展水平。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廣州要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的目的。
2.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中度協調發展類城市旅游滯后型。
包括大連、青島、南京、深圳,這4個城市的協調度在0.6-0.8之間,處于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中度協調發展階段。深圳的城市基礎設施綜合評價值是0.6420,位居第二,大連、青島、南京的城市基礎設施水平也略高于其城市旅游水平,表明這4個城市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旅游發展水平沒有滿足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需要。大連、青島、南京、深圳作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城市,要繼續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抓住發展的機會,以使城市旅游的發展跟上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步伐。

表3 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評價指標權重

表4 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狀況
3.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勉強協調發展類城市旅游滯后型。
包括沈陽、西安、成都、武漢、寧波,這5個城市的協調度在0.4-0.6之間,處于勉強協調發展階段,且各城市的城市旅游發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尤其是武漢的城市旅游綜合評價值是0.2374,是15個城市中分數最低的,如何發展好武漢的旅游業是武漢的重大問題。沈陽、西安、成都、武漢、寧波,在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同時,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區位優勢,設計更多的旅游項目、旅游商品來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實現其旅游業的更快、更好的發展。
4.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中度失調衰退類城市旅游滯后型。
包括哈爾濱、濟南、廈門,這3個城市的協調度是在0.2-0.4之間。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的各項指標基本處于低水平,城市旅游水平要低于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與其他城市相比,存在的問題較大,尤其是哈爾濱的城市基礎設施綜合評價值是0.2117,是15個城市中最低的。哈爾濱、濟南、廈門應采取全面的提升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對城市旅游業的投資力度與鼓勵政策,以實現其全面提高。
5.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嚴重失調衰退類城市旅游滯后型。
長春的協調度是0.1976,是唯一一個嚴重失調衰退類城市旅游滯后型,面臨的問題十分嚴重。長春的各項指標均較弱,在提高其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發展水平上要采取扶持的態度,提高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郵電業務總量等來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合理利用資源,完善旅游景點的建設,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客人,增加旅游外匯收入,促進城市旅游業的發展
通過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2008年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狀況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本研究采用G1法與熵值法綜合賦權的方法來計算指標的權重,減少了指標由于單一方法賦權而產生的誤差,運用協調發展模型及其計算方法,能夠衡量出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發展的協調性,而且在對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進行協調等級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二者的協調發展狀況的優先發展程度進行了測算,從而為檢驗和制定城市旅游整體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2)本研究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2008年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發現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總體來看城市基礎設施水平高于城市旅游發展水平,其中協調程度最高的是廣州,其協調度是0.8396,協調度最差的是長春,其協調度是0.1976。
(3)根據協調度大小并結合城市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發展水平,將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劃分為良好協調型、中度協調型、勉強協調型、中度失調型、嚴重失調型等五種類型。城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同時,城市旅游業也影響著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提高城市旅游的發展水平,以實現二者協調可持續發展。
[1]申金山,宋建民,等.城市基礎設施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價方法與應用[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0,(5).
[2]金鳳君.基礎設施與區域經濟發展環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4).
[3]吳建楠,曹有揮,等.基礎設施與區域經濟系統協調發展分析[J].經濟地理,2009,(10).
[4]裘定擁,蔣愛民.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經濟增長的關系[J].城市問題,2004,(1).
[5]陳曉,李悅錚.城市交通與旅游協調發展定量評價[J].旅游學刊,2008,23(2).
[6]王輝,林建國,等.大連市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06,25(1).
[7]雷汝林,杜遠生.旅游經濟與城市旅游協調發展的探討[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2).
[8]曹利軍,王華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原理與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5).
[9]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0,(2).
[10]楊士弘.城市生態環境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11]崔峰.上海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5).
責任編輯 郁之行
F592
:A
:1003-8477(2013)06-0090-03
趙楠(1982—),女,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W2012270);沈陽市科技計劃(軟科學研究專項)資助項目(F12-27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