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雄志
【摘要】溫州歷史悠久,民俗蘊藏極為豐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古老的風情、獨特的文化現象。在溫州地區的民歌中,很多都體現并保留了溫州地區獨特的民俗特征。本論文將在溫州地區的民俗文化的范圍中研究具有本地區民俗特征的民歌,從而證明民俗與民間歌曲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民俗;民歌;文化
一、引言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群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的形成有著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形成規范人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國的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應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需要而產生,在中國獨特的自然與文化環境中積淀。最早民俗一詞在《禮記·緇衣》中出現:“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史記·孫叔敖傳》:“楚民俗,好癉車。”《漢書·董仲舒傳》:“變民俗,化民俗。”我國封建時代的民俗,從先秦到明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多民族融合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在這一時期關于民俗事象的記錄與觀點,大多收錄在倫理學、歷史學、地理學、哲學、宗教學、農學、文學藝術和語言學等著述中;部分民俗記錄還有了專門的編著,如歲時風俗志、民歌集、諺語集合笑話集等等。
二、溫州民俗
在溫州的民俗中,仍有不少古老的甌越民俗遺存,如西周的石棚墓,三國時代的懸葬,宋代的民居蒼坡村,明代的燈彩:珠燈、龍船燈、走馬燈、跑馬燈等;清代的椅子墳和瞬溪大屋、陳氏大屋、住宅大屋等,均保存完整,各具特色。溫州的民俗中還帶有濃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如涂田、養蚶田,用“海馬”等生產習俗和飲食上的生食海鮮習俗,另外還保存了龍船燈、舞魚燈、放天燈和海神信仰等民俗。溫州還具有鮮明的商賈文化特色,由于溫州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商業民俗十分突出,如供奉財神、商幫、行販、會館、錢莊、典當以及民間借貸、呈會、會市之風很盛,特別是集商貿、娛樂、信仰于一體的攔街福習俗,更是蜚聲海外。
三、民俗與民歌的關系
民歌與民俗的關系,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禮記》云:“陳詩以觀民風”,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訓導,都說明古人早就認識到音樂與民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阮籍在他的《樂論》中也說:“楚越之風好勇,故其俗輕死;鄭衛之風好淫,故其俗輕蕩。輕死,故有蹈火赴水之歌;輕蕩,故有桑間濮上之曲。各歌其所好,各詠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民歌與當地民風民俗有著直接的關系。
民歌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它與民俗有著千絲萬屢的聯系。從藝術的角度看,民歌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產物,但是把它放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去考察,則不再是單純的精神產品,其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特定民俗能夠賦予民歌以相應的特色,使之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民歌。民歌的存在雖然屬于社會意識形態,但其創作帶有極強的口頭性、集體性和變異性特點。因此,探索研究民歌,就必須研究與之相關的民俗事象,研究民歌與民俗的密切關系和其源遠流長的因素。所以用民歌來觀察一個地區的風俗,認識、了解民俗事象,無論是民俗學研究還是音樂學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民俗文化下的溫州民歌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收錄了溫州地區民歌106首,其中有關民俗的歌曲41首,占溫州民歌總數近40%(1)有關歲時節令民俗的民歌
在溫州民歌中,因為節氣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弄作物的生長,對人的生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據《崎海瑣談》中記載:“端午懸艾于門,造角黍,黑飯以饋遺親戚者。以菖蒲泛酒飲之,仍用以抹小兒諸竅。復以色絲為索,名長為縷,系其臂足,煎百草為湯,老幼畢浴。社廟備龍舟競渡,幾至旬。”端午那日,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技,并“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斗龍”。一般是五月初一前后開始,到十左右結束,也有至半月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初一。
另外還有的民歌將每個月的節氣特征與歷史故事結合一起,這樣更是為了讓大眾在民歌的旋律中記住每個月的節氣特點和曾經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結合在一起。比如泰順縣的《正月里》:
正月里(呀)是新年,老楊林(呀)放花燈,秦叔寶(呀)登午門,午門府里(是)鬧花(呀)燈。
二月里放風箏,有個朱買臣,被妻子趕出門,后做太守管良民。
三月里是清明,有韓信來點兵,楚王到午門,驅散百萬弟子兵。
四月里夏日長,有關公送皇娘,過五關斬六將,擂鼓三通斬蔡陽。
五月里是端陽,崔鶯鶯在繡房,好一個小紅娘,張生公子跳粉墻……
這首民歌將民間故事與月令結合在一起,能夠讓人很快的記住月令期間要做的事情和歷史故事,具有趣味性和知識性。
(2)有關神話故事的民歌
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很多都是在民歌中被傳唱下來,由于民歌歌詞的押韻,使之念誦都非常順口,記起來簡單易懂。筆者整理有關神話故事的溫州民歌都是大眾所知的人物與故事,與其他形式流傳的內容大相徑庭,但是遺憾的是其中并沒有有關溫州地區獨有的人物與故事,或許有這樣的民歌沒有收錄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中。如果能夠從溫州民歌中找到有關溫州獨有的人物故事,這對研究本地區的民俗與音樂也應當說會有一定的價值。有關神話故事民俗的民歌比如平陽縣的《盤古造天》:
盤古(噦)造天(哩)苦哀哀(呀),沒日沒夜(噦)造出來(喲),又沒(噦)花籽(哩)又沒苧(呀),身穿樹葉(噦)青苔苔(噦)。
(3)有關生活常識及海洋文化民俗的民歌
溫州地處東海沿岸,海洋文化十分繁榮。溫州地處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等四大魚類。所以,有關海洋知識的民間歌曲也隨之流傳開來,這也起到增加人們生活常識,豐富捕魚知識的有效作用。
舊時捕魚業沒有機械化,漁船上的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勞動異常繁重。各種號子如拔錨、搖櫓、起網、起艙等等,都要唱號子以統一步調,調節情緒。領唱者根據勞動節奏,通過號子不斷扶正木樁的方向,掌握砸樁的速度、力度,使大家準確的把勁往一處使。漁民在下海捕魚時,根據推船、拔蓬、搖櫓、打水、起錨、下錨等勞動需要,創造了一整套不同節奏、速度、音調的號子。
有關海洋知識的民歌如洞頭縣的《漁歌問答》:
什么出世直溜溜(噦)?什么出世兩頭須(哦)?
鯧魚出世直溜溜(噦),紅蝦出世兩頭須(哦)。
什么出世直頭進(噦),什么出世無眼睛(哦)?
鯧魚出世直頭進(噦),海蜇出世無眼睛(哦)。
有關捕魚的勞動號子如甌海縣的《三聲號》(造船號子):
也嗨左,也噦嗬!哎加噦,也呀!啊左來啦,嗬噦!也左啊,也噦嗬!
哎加噦嗬,也呀!啊左來啦,嗬噦!嗬噦嗬嗬,呀噦嗬嗬,嗬噦呀!
(4)有關溫州田歌、船歌、漁歌的民俗
田歌,亦稱“田詩”,是溫州民歌,也是當地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在田中進行耕田等勞動時,為了以減輕疲勞,以唱歌為樂。其音調高亢、激越,歌曲節奏自由,有時運用比興的手法,采用連續的“哩哩哩哩”或“嗬嗬嗬嗬……”的疊句,聲音奔放、明晰,富有山鄉特色。其歌有反應舊中國長工一年痛苦生活的《長工歌》、《長工嘆》,有詼諧幽默、簡樸曲調,夸張手法諷刺農村懶漢的《懶漢歌》等等。
溫州民歌中的船歌、漁歌也很豐富多彩,有曲調優美,歌頌大自然的《永嘉船歌》,有曲調明快,歌唱漁船滿載而歸的樂清民歌《釣帶魚》,有曲調深沉、憂傷,訴述舊社會船工痛苦生活的樂清船歌《船夫嗟》等,這些民歌都清晰的描繪了海島漁民質樸、醇厚的形象,形成了海島漁歌的獨特風格。
文成縣的《長年歌》反映了舊社會長工痛苦生活:
春季里雨綿綿,背把鋤頭去耕田。天早做到烏暗黑(苦呀苦),長工生活真可憐。
夏季里熱難當,車水產草忙又忙。一身皮肉都曬黑(苦呀苦),長工生活牛馬樣。
秋季里秋風涼,黃金谷子擔上倉。一身骨頭都擔痛(苦呀苦),主人吃米我吃湯。
冬季里雪花飛,辛辛苦苦干一年。雙手空空回家轉(苦呀苦),家中嘸米又嘸鹽。
(5)有關人生禮儀及風水習俗的民歌
人生禮儀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節上所經過的具有一定一生儀式的行為過程,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人生禮儀是社會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組織、信仰、生產與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織,集中體現了在不同社會和民俗文化類型中的生命周期觀和價值觀。
婚喪嫁娶是人一生中的大事,有關人生禮儀的民俗在民歌中很好的體現出來。這里有畬族特有的有關喪禮民俗事象——唱哭歌。畬族老人死后,家中人不是悲傷哭號,而是成夜在唱,要唱到天亮“抬喪”才止。他們用哀歌來表達對死者的緬懷思念之情,也就是說,把要對死者講的話用民歌形式即興表達出來,這就是畬族獨特的以唱代哭,以歌赴喪的喪葬習俗。“哭歌”也叫“哭靈歌”,又稱“白事歌”
文成縣畬族的《哭喪》:
我娘寮下行(啊),沒聽我娘腔,沒聽我娘講過話(啊),怎樣不叫我愁惶(哦),娘!
我娘寮下行(啊),沒聽我娘講話聲,沒聽我娘講過話(啊),怎樣叫我不心冷(哦),娘!
我娘寮下行(啊),沒聽我娘講話腔,我娘不行凡間路(啊),陰問路頭是難行(哦),娘!
(6)有關民間手藝及衣著配飾風俗的民歌
舊時溫州有擺攤位營業的傳統習俗,他們在人群來往多的街巷兩旁設固定或流動的攤位,出售各種貨物,如水產品、海鮮等。行販亦稱“行商”,多為小商小販以流動經營為主。他們挑著貨擔到街巷叫賣,如豆腐擔、魚鮮擔、粉干擔等等。此外有修雨傘、補鞋、打小鐵等手工行販。
有關民間手藝的民歌如泰順縣的《打開玉蘢》:
(領白)伙計們哎!(眾合)哎!(數板)過了一坊又一坊,看看來到打鐵坊。打鐵坊,打鐵坊,打鐵師傅有名堂。前朝有個胡正德,打起龍,龍顯爪;打起虎,虎撐腰。今日煉,明日煉,煉出一堆雌雄鞭。
溫州畬族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般畬族婦女以自制麻布染成青藍色,上衣右衽,襟斜角。以花布或里布為領,領寬一寸,衣領、右襟的袖口均鑲花邊。冬夏以花布裹頭,中為竹冠、冠筒狀,高約二寸,周約一寸。畬族婦女新婚或節日,作客時有加“鳳冠”,在蒼南等地,其鳳冠前頭有三朵銀飾,稱“攔頭花”,兩側為鳳凰,中間為八仙。
有關畬族服飾的民歌有文成縣的《背巾歌》:
一條背巾(嘿)是蠶絲,兩頭留須字密密,給你捆去做客玩,千古遺傳萬古記。
二條背巾(嘿)蠶絲頭,不長不短捆身腰,給郎捆去做客玩,千古流傳都同到。
三條背巾(嘿)三樣花,兩頭須留牡丹花,給郎捆去做客玩,好似皇帝紫龍衫。
四條背巾(嘿)染染紅,好似皇帝頸掛龍,給郎捆去做客玩,好似皇帝走出宮。
五、結語
民俗現象與民間歌曲無時無刻不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周圍,它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民俗體是規范人們行為、語言、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民歌一直也存在于人類的歷史進程之中。自從孔子整理《詩經》以來,那一首首的詩歌多數為周代各地民間歌謠,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直到現在也保持著恒久的魅力,成為一代代炎黃子孫的精神食糧與文化源泉。民歌無時不體現著民俗生活,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筆者只是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整理出溫州地區有關民俗的民歌,這肯定只是溫州眾多民歌中的一部分,相信在以后的調查與研究溫州民歌的過程中發現更加有價值的材料,以此來充分證明民俗與民間歌曲的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