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摘要】中國的古建筑是一個既具有自身藝術形象特點而存在的。古建筑又同時是具有不同物質功能的構筑物。建筑的形象不能任憑建筑師隨意創造,而必須受到古建筑獨有的藝術特征,物質功能要求和結構,材料,施工等技術條件的制約。不同的古建筑形象能直接反映給世人當時的文化背景,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諸多信息內容。
【關鍵詞】大屋頂;斗拱;木結構
中國古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木結構體系,“墻倒屋不塌”是對中國古建筑最經典的概述。先來看這個結構特征,從地面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橫向的梁枋,再在這個梁枋上架設屋頂,所有房屋頂部的重量都由梁枋傳到柱子,經柱子傳到地面,而柱子之間的墻壁,不論它們用土,用磚,用石或其他材料筑成,都只起到隔斷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當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撞擊時,由于木結構各個構件之間都由榫卯連接,在結構上稱為軟性連接,富有韌性,不至于發生斷列,于是發生了墻倒屋不塌的現象。
大屋頂與斗拱也是中國古建筑的另一大特點,材料的不同,結構方式不同,建造出來的房屋形態自然不同(也包括不同的民族背景,自然人文環境,地勢氣候及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中國古建筑在建筑在建筑形態上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中國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頂。“伐木比開山取石簡便,木門窗雕刻比磚石雕刻簡捷”這句俗語就是很好的解釋。這種屋頂不但體型碩大,而且還是曲面行的,屋頂四面的屋檐也是兩頭高于中間,整個屋檐成一條曲線。而斗拱是指在柱子和梁枋上因為要挑出屋頂伸出的房檐,需要有一種構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椽子,古代工匠用弓形短木從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弓木層層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這種弓形短木稱為拱。在兩層拱之間用方木塊相墊,小方木形如斗,所以這種多層斗與拱結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斗拱可以使房屋的屋頂出檐加大,同時在房梁的兩端下面,可以減小房梁的跨度,加大房梁的承受力,后期斗拱成為了一種裝飾,明,清時期在有關的建筑法規中,還出現了哪級朝官的用房上允許或不允許用斗拱的規定,將有斗拱的的房屋稱為大式做法,將沒有斗拱的稱為小式或雜式做法,用不用斗拱已經成為區分建筑建筑等級高低的一種標志了。
一、周代建筑風格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構件,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斗拱的種類很多,形制復雜。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為內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為柱頭科斗拱(用于柱頭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頭拱。斗拱在中國古建筑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3個方面:(1)它位于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3)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蘭,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斗拱在中國古建筑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3個方面:(1)它位于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3)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蘭,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二、隋唐建筑
唐代建筑的風格的特點根據當時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它主要體現在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而隋代建筑可以說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轉變的一個過渡,它的斗拱還比較簡單,鴟尾形象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體形象已變得飽滿起來。
三、新石器時期建筑
半穴居——深約1米,淺坑在地面掘出深約1米的方形或圓形淺坑,坑內一般用二至四根立柱承托屋架,其結合用綁扎法。屋頂覆以樹枝及茅草(有的表面再涂泥),下部直達地面。入口為附有門檻之斜坡門道,門道上建兩坡屋頂,例見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一般于室內中央稍前置火塘,建筑面積約在10平方米左右。實例最早見于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及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晚期。
四、干闌式民居
干闌式民居這是一種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風、防潮、防盜、防獸等優點,對于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包括廣西、貴州、云南、海南島、臺灣等地區。這類民居規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間,無院落,日常生活及生產活動皆在一幢房子內解決,對于平坎少,地形復雜的地區,尤能顯露出其優越性。
傣族民居多為竹木結構,茅草屋頂,故又稱為竹樓。其下部架空,竹席鋪地,席地而坐,有寬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曬臺,外觀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頂為特色。壯族稱干闌建筑為“麻欄”,以五開間者居多,采用木構的穿斗屋架。下邊架空的支柱層多圍以簡易的柵欄作為畜圈及雜用。上層中間為堂屋,是日常起居、迎親宴客、婚喪節日聚會之處。圍繞堂屋分隔出臥室。侗族干闌與壯族麻欄類似,只是居室部分開敞外露較多,喜用挑廊及吊樓。同時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聳的鼓樓,作為全村人活動的場所。村村各異,爭奇斗巧,是侗族的一項寶貴的建筑遺產。苗族喜歡用半樓居,即結合地形,半挖半填,干闌架空一半的方式。黎族世居海南島五指山,風大雨多,氣候潮濕。其民居為一種架空不高的低干闌,上面覆蓋著茅草的半圓形船篷頂,無墻無窗,前后有門,門外有船頭,就像被架空起來的縱長形的船,故又稱“船形屋”。景頗族、德昂族的干闌建筑的屋頂皆有民族的獨特形式。而布依族的民居原來亦是干闌式房子,但居住在鎮寧、安順、六盤水一帶的布依族,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則完全改用石頭做房子,但其原型仍是干闌式規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