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素琴
山西省的課程改革已經推行幾年了,尤其是信息技術課程不管是從課程內容還是課程理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但是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發現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教學,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探索,在課程標準的要求范圍內合理地調整教材內容,適時地改變教學策略,摸索出適合的、有特色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一、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重組
不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材如何調整、優化,都不能脫離“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教學依據,是教學總綱,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指揮棒,“萬變不離其宗”。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領會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編寫思路;二是從教學實際出發選擇符合學生特點,貼近生活的內容。
山西省使用的《信息技術基礎》教材是粵教版,教材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上)”中有三節,內容分別是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和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經過幾年的教學總結下來,自己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編。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一節中,自己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做了以下調整,在學習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時以“校運會”為主題完成學習內容:1.編寫一則通知;2.制作邀請函;3.自制宣傳標語。這些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性地完成。在完成報刊類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時,我選擇了學校的校報《翼中報》為例,根據報刊的一般制作過程:確定主題—收集與選擇素材—設計版面—制作作品—評價修改,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內容。由于選擇的內容學生比較熟悉,貼近自己的生活,所以學生完成的效率與質量都出乎意料。在學習第二節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時,我選擇了高一學生考試成績做統計,這樣學生學習積極,勁頭高漲,知識點掌握的也快。根據本節的學習目標,自己不僅把本節的學習要求穿插到學生成績表中,而且還加進了拓展內容,這樣學生既完成了教學要求,又提高了表格信息加工與表達的水平,一舉兩得。同時、學生在完成本節教學內容后不僅提高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體會到電子表格中函數的魅力。在第三節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一節中,因為學校要搞“六十年校慶”活動,自己就選擇這個機會讓學生用“多媒體信息的加工”制作出宣傳我們學校的宣傳片。通過制作這個作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和集體的才智,積極主動地學習、交流探討。作品無論是思想性、創造性、藝術性還是技術性都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自己融入了所領會的科學精神和教學經驗,創造性地調整教材內容和結構,達到了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我每一輪的教學內容調整都不是重復的、不變的,而是每一個階段都要根據學情、教情變換教學內容。
二、根據現有的教學硬件設施,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為了方便教師的教學使用,我們學校的網絡機房配備了專門的教學軟件。自從新課程改革后,信息技術課程被納入了學業水平考試中的在線考試科目,每年的六月份,高二學生要參加結業考試。針對學業水平考試的題目要求,自己利用現有的教學軟件把教學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比如,考試內容中的選擇題、判斷題,自己對每一章節內容都設計好題目,用教學軟件下發到學生機供學習練習,也可以利用教學軟件的“在線考試”功能進行章節、單元、綜合測試,強化學生學習記憶。考試類型中的操作題,自己會在相應的章節內容學習完成后,把考試的要點設計到題目中,一般情況下發到學生機,學生完成后上傳到教師機進行批閱,評價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利用“教學演示”功能給學生分析講解。在教學過程中,自己積極主動地利用手頭一切可以利用的硬件條件,充分地服務于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推行的幾年里,自己全面貫徹“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有關要求,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適時地調整,實現“教師教”和“學生學”方式的變革,打造出具有個性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獲得學生信息素養和課堂效率的雙贏。
(作者單位 山西省翼城中學)